2023-01-04 17:55:12 来源:认是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李可伦)
稳步成长的一体化组件龙头全球布局的一体化组件龙头
公司是拥有垂直一体化产能的光伏组件龙头之一:晶科能源前身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6 年,于 2010 年 5 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于 2022 年 1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拥有从 拉棒/铸锭、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到光伏组件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产能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客户涵 盖全球范围内的光伏电站投资商、开发商、承包商以及分布式光伏系统终端客户,销售规模和市场 份额占据市场龙头地位。
专注研发与全球化布局,推动公司组件销量全球领先:公司专注于技术研发,2014 年公司研发团队 实现双 85 测试条件下 1,000 小时的 PID Free 技术。2021 年公司大面积 N 型 TOPCon 电池转换效率达 25.25%,N 型单晶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 23.01%。此外,公司不断加速全球化产能建设,2015 年马来西 亚工厂建成投产,2019 年美国工厂建成投产。经过十余年稳健的全球布局,公司光伏组件产销规模 稳居世界前列,组件出货量于 2021 年上半年末累计超 80GW,在 2016-2019 年间连续 4 年位居全球组 件销量第一。
光伏组件为公司主要终端产品,海外为主要市场:光伏组件是公司生产环节的终端产品,也是面向 市场的主要产品。2016-2020 年,光伏组件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96%以上,2020 年达到 98%。 公司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境外地区,2016-2020 年境外销售占比超过 60%,2019 和 2020 年高达 80%以上。
差异化组件产品满足终端多样化需求:公司光伏组件产品目前以单晶组件为主,结合全球多样化的 市场需求,公司应用了 PERC、TOPCon、双面(含双玻和透明背板技术)、半片、叠焊、多主栅、 大尺寸等电池组件工艺技术,推出多列差异化光伏组件产品。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经验丰富
股权结构稳定,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系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控股股东为晶科能源投资有限公 司,持股 58.62%。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仙德、陈康平及李仙华三人,截止 2022 年 1 月 21 日,李仙德、 陈康平及李仙华通过晶科能源投资间接有晶科能源 10.65%股权。此外,李仙德为股东上饶润嘉的实 际控制人、上饶卓群的普通合伙人,陈康平为股东上饶卓领、上饶卓领贰号的普通合伙人,李仙华 为股东上饶凯泰、上饶凯泰贰号的普通合伙人,该等合伙企业合计持有晶科能源 10.34%股权。
公司管理层经验丰富:董事长李仙德、董事兼总经理陈康平、董事李仙华均有近 20 余年光伏新能源 从业经历,管理经验丰富。此外,管理层团队不乏技术型人才,副总经理郭俊华先生、金浩先生曾 分别担任联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首席技术官、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技术 背景雄厚。
盈利短期波动,毛利率保持稳定
营业收入稳步增长,盈利情况出现波动:2018 年以来,受益于光伏行业需求回暖,公司营业收入稳 步增长,2018-2020 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速为 17%。但受行业政策、国际贸易壁垒以及产业链价格走高 等因素影响,公司盈利情况波动明显,2019 年公司盈利显著回升,同比增速达 404.52%;2020 年,受 疫情下原材料价格上升、产品组件价格持续下探、人民币升值产生汇兑损失、美国市场单双面组件 需求转化及公司落后产能淘汰产生的较大固定资产处臵损失等因素影响,2020 年公司盈利同比有所 下降。2021 年,硅料价格不断上涨,公司减少低价订单执行导致盈利增幅较小,同时汇兑损失和扩 产费用也导致盈利增速放缓。
毛利率保持稳定:剔除双反保证金、201 关税和运费调整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保持稳 定。2019 年,公司增加了单晶硅棒的自有产能,一体化程度提高,毛利率水平较高的单晶组件收入 占比提高整体拉高了公司综合毛利率。2020-2021H1,受硅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公司毛利率小幅下滑, 整体保持稳定,主要系公司策略性的减少低价订单的执行、一体化程度提高整合上游环节利润以及 毛利率较高的海外业务收入占比提升。
光伏组件需求无忧,一体化龙头优势明显全球“脱碳”支撑光伏组件需求快速增长
大基地远景规划有望支撑国内光伏装机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以沙漠、 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的通知。根据方案计划以库布齐、乌兰 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以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为补充,综合考虑采煤沉陷区,规划 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 2030 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 455GW,其中库布齐、乌兰布和、腾 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规划装机 284GW,采煤沉陷区规划装机 37GW,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规划装 机 134GW。其中,“十四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 200GW,包括外送 150GW、本地自用 50GW; “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 255GW,包括外送 165GW、本地自用 90GW。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奠定基础,“十四五”国内光伏装机无忧:201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 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 2019 年能源消费总量为 48.6 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3%,已提前 1 年完成预定目标。考虑到我国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目标为 25%,预 计我国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有望超过 20%,据此可推算“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风电年均装机量预计应达到 130-160GW,其中光伏年均装机有望达到 85-100GW。
全球“脱碳”支撑中长期需求:当前,尽快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拜登就任以后,美国已重 新加入巴黎协定,计划投入 2 万亿美元在交通、建筑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在政治上把气候变化问题 纳入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继续推动美国“3550”碳中和进程,即 2035 年电力部门实现碳中和, 2050 年实现 100%清洁能源,实现净零排放;近期美国《重建更好法案》通过众议院表决,光伏 ITC 政 策延长至 2026 年并首次适用于储能资产,PTC 恢复且风电保持全额抵扣至 2026 年,有望刺激美国新 能源发电装机进入高增长通道。根据美国能源署能源数据管理局(EIA)最新发布的预期,美国将在 2022-2023 年部署 38.3W 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欧盟委员会提出到 2050 年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 碳中和,同时为 2030 年设定了减排中期目标,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要比 1990 年的排放水平减少 55%。2022 年 3 月,欧盟委员会提出 REPower EU 方案,拟在 2030 年前增加 480GW 风电装机和 420GW 光伏装机,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的能源战略,SolarPowerEurope 认为乐观 预期,2030 年欧盟有望实现 1TW(1000GW)的太阳能发电总装机。日本首相菅义伟则于 2020 年 10 月 宣布日本将于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脱碳”周期,预计全球新能源发电新 增装机量有望维持稳定增长。
光伏需求有望稳定较快增长: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分别约 220GW、280GW、350GW, 同比增速分别约 33%、27%、25%,其中国内需求分别为 75GW、100GW、130GW,同比增速分别为 36%、 33%、30%。
组件需求有望快速增长:光伏组件位于光伏产业链中游末端,直接面向下游终端电站,与光伏装机 直接相关。光伏电站装机需求量与光伏组件需求之间存在容配比关系,电站容配比即组件安装功率 与电站并网功率的比值。由于发电过程存在效率损失,组件安装规模往往大于并网规模(装机规模), 即容配比往往大于 1,上限可达到 1.8:1。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容配比最高在 1.2-1.3 左右。根据容配比, 我们预计 2022-2024 年全球组件需求分别约 254GW、331GW、418GW,同比增速分别约 30%、26%、27%。(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渠道与品牌塑造组件格局,一体化组件龙头优势明显
渠道与品牌塑造组件格局
生产规模非组件行业关键竞争要素:相对于光伏产业链的其他主材环节,组件环节扩产所需固定资 产投资相对较小,硅料、硅片、电池片项目单位投资金额基本在 3 亿元/GW 左右,而组件项目单位 投资则多在 2 亿元/GW 以下。组件项目建设周期也短于其他环节,加之大规模应用的组件生产工艺 与生产设备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光伏组件环节产能一般均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生产规模并 非组件行业的关键竞争要素。
组件具有消费品特征,海外销售渠道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组件环节处于光伏制造产业链末 端,直接面向光伏终端电站业主或电站系统集成商、安装商,在分布式电站方面亦有经销模式存在, 相对于硅料、硅片、电池片等环节 B2B 的模式,组件环节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 To C 属性, 具有一定的消费品特征。目前光伏发电已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具备无补贴条件下的经济性,近两年 海外市场在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中的占比已提升至 60%以上,后续仍有望继续提升。作为光伏电站建 设的直接上游,光伏组件企业进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当地化布局是贴近终端市场、保持对市场需 求变化的敏感性的必然选择,从长期来看也是提升客户粘性、稳定海外市场销售规模与业绩、充分 保有未来深入拓展能源相关业务的可能性,进而获取并稳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提升,组件海外渠道价值愈发凸显:近年来,分布式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占比 不断提升。国内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由 2013 年的 0.8GW 增长到 2021 年的 29.17GW,新增分布式光伏 装机占比由 2013 年的 6%增长到 2021 年的 55%,全球新增分布式装机由 2015 年的 17GW 增长到 2019 年的 42GW,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保持在 30%-35%。海外分布式光伏项目具有规模相对较小、需 求相对分散等特征,需求的分散对组件商的海外渠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分布式需 求的提升,组件厂商的渠道价值将愈发凸显。
组件品牌具备长期价值:与硅料、硅片、电池片环节有所不同,光伏行业历次格局的重大变化虽然 剧烈,亦不乏龙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但并未使得如尚德、英利等部分历史较久的组件品牌消 亡。此外,如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过往或现在仍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老牌 光伏组件企业,在过往年份中虽受限于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相对不通畅等因素(市盈率、市净率 等估值指标相对于 A 股可比公司折价明显,甚至市净率常年小于 1),但在全球组件出货份额上持 续位居前列,近年来仅有隆基股份成为稳定留在全球第一梯队的新进入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在 具备 To C 属性的海外光伏终端市场中组件品牌的长期价值。
一二线品牌通常存在产品价差:组件环节一二线企业的产品价格一般存在小幅差异,根据索比光伏 网统计数据,2021 年一线组件厂商中标价格普遍高出二三线厂商 0.05-0.10 元/W。其中,双面 440-500W 组件中,一线厂商中标均价 1.767 元/W,二三线厂商中标均价 1.665 元/W,价差 0.102 元/W;500W 及 以上组件中,一线厂商中标均价 1.786 元/W,二三线厂商中标均价 1.732 元/W,价差 0.054 元/W;双面 500W 及以上组件中,一线厂商中标均价 1.86 元/W,二三线厂商中标均价 1.763 元/W,价差 0.097 元/W。
可融资性是品牌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可融资性(Bankability)是指组件品牌在被海外光伏电站项目 选用时可使项目获得银行融资和无追索权贷款的能力。以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 财经(BNEF)为代表,在可融资性的评选中,BNEF 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银行、技术顾问、工程总 承包和独立电力生产商等全球重要光伏参与者的调查,同时通过对产品质量、长期可靠性、项目部 署绩效和制造商财务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最终给出全球各组件品牌的可融资性评估。长 期在可融资性方面具备优势的组件企业有望在既有业绩的基础上触及更为广阔的市场,进一步扩大 组件市场份额,形成“品牌-业绩-品牌”的正反馈,最终形成企业中长期的竞争壁垒,构建一线组件企 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的竞争格局。
公司具备完善的海外渠道网络,品牌优势领先
公司具有完善的全球生产、销售渠道网络:本着“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销售战略,公司在全球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网络。目前,公司已在全球建立 12 个生产基地、20 个物流中心、35 个服务中心,服务覆盖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规避美国“双反”调查等频繁出现的贸易保护措施给公 司直接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在东南亚地区、美国布局生产基地,通过海外生产基地供应海外 市场, 保证对上述市场的持续销售,拓宽市场份额。此外,公司在全球组建本地专业化销售团队, 以本地团队服务当地客户,有效避免语言障碍,快速建立信任,搭建合作关系;本地团队贴近终端 客户,能够更及时掌握终端客户需求,快速、深入地挖掘和满足本地客户需求。全球分布、本地营 销的立体化销售网络,是公司实现光伏组件出货量连续保持世界领先的重要基础。
深耕海外核心市场,在多个主要市场中份额第一:亚洲、欧洲和美国是国内海外出口的主要市场, 2020 年和 2021 年中国组件出口市场中,欧洲、亚洲和美国市场占比超过九成。受益于公司全球化产 能与销售网络的布局,公司在此三大核心海外市场的销售额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2020 年公司 在亚洲和美国市场销售额均保持 30%以上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亚洲、美国积累了较为稳定的客 户,与多家大型客户存在长期合作关系;2020 年,受土地因素影响,欧洲市场集中式电站需求下滑, 公司在欧洲市场销售额略有下滑,公司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大力拓展经销客户(终端为分布式光伏 电站用户),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欧洲市场客户类型转型。2020 年,公司在美国、越南、日本、德国、 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和荷兰等主要光伏市场中,市场份额位居第一。
组件出货保持高速增长:在海外市场的推动下,公司组件出货量维持快速增长,2021 年公司组件出 货 22.23GW,同比增长 18.24%。截止 2021 年底,公司组件累计出货量 95GW,年均复合增速达 61.75%。
公司品牌形象良好,品牌具备国际影响力:公司还多次代表中国光伏企业受邀参加由世界经济论坛举办的“夏季达沃斯”、位于美国纽约的 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纽约气候大会等国际会议,品牌形象良好,具有国际影响力。
融资拓宽与新技术加持,盈利能力有望提升供给挤压之下,一体化组件龙头盈利能力相对稳健
硅料价格经历快速上涨并维持高位:2020-2021 年硅料新产能释放较少,加之 2020 年部分二线与海外 企业关停产线,以及 2021 年硅片环节产能逐步释放,2021 年至今硅料环节供需格局整体偏紧,硅料 价格步入快速上涨时期。截至 2022 年 3 月初,硅料均价为 242 元/kg,相比于 2021 年初涨幅达 190%, 对光伏制造业整体盈利产生一定挤压。
EVA 树脂价格阶段性快速上涨:在硅料涨价的直接影响之外,光伏组件胶膜的主要原材料 EVA 树脂 同样受新增供给紧缺等因素影响出现明显涨价,2021 年内高点价格相对于供需宽松时的价格涨幅超 过 220%,近期涨幅回落至约 160%,亦对光伏组件封装成本产生明显影响。
终端需求保持韧性:在产业链部分环节供给紧缺涨价的情况下,光伏终端需求仍保持较好的韧性。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1 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量 54.88GW,在硅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依旧 取得近 10%的同比增速。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 29GW,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 55%,推动需求稳 定增长。从国内月度并网数据来看,月度光伏装机需求同比保持稳定的增长,硅料价格对终端需求 的影响低于市场的预期。
组件龙头企业定价紧盯硅料,盈利能力基本稳健:在供应链价格上升的情况下,2021 年全年组件龙 头企业报价基本随硅料价格变化而变化。在上半年硅料价格进入 200 元/kg 以上区间之后,行业内组 件均价基本位于 1.8 元/W 左右,其中一线企业报价普遍超过 1.8 元/W,而在 9 月下旬硅料价格上冲至 260 元/kg 之后,组件环节价格亦快速上涨至 2 元/W 以上。在 11-12 月硅料价格有所下降时,组件价格 亦随之下降,但仍紧盯硅料价格降幅,随着后续硅料价格企稳回升,组件价格亦有所反弹。纵观 2021 年至今的供需博弈过程,组件龙头企业基本能够及时传导硅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并在硅料价格阶段 性下行时维持价格韧性。因此,组件龙头厂商盈利能力并未显著受到硅料价格暴涨的挤压,分季度 来看,在 2021Q1 硅料快速上涨的第一波冲击之后,后续一线组件厂商盈利能力基本保持平稳。
一线一体化组件企业有望兑现品牌渠道价值与期货利润:在一二线价差存在的基础上,一线组件企 业有望依靠溢价享有部分超额盈利,同时一体化企业有望保留硅片、电池片环节的部分利润,我们 预计随着后续硅料产能的逐步投产、终端需求进一步释放,一线组件厂商的基本盈利能力仍有望保 持稳健。加之组件结算周期较长,海外市场销售占比较高的一线企业亦有望兑现签单与执行时点之 间的期货利润。
融资渠道拓宽助推一体化加速,新技术加持带动盈利改善
公司是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公司形成了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较好地控制成本,提高 产品附加值并保证产品的质量,直接面向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自有硅片、电池片产能可以部分 覆盖组件出货需求。电池片相对于组件存在的产能缺口由“硅片换电池片”的业务模式,即向第三方电 池片生产商销售硅片同时采购电池片补全,保证垂直一体化生产。截止 2021 年底,公司硅片、电池、 组件产能分别为 32.5GW、24GW、45GW。
加码电池提升一体化水平,布局 TOPCon 盈利有望提升
相比 P 型电池,N 型电池具有更高的效率提升空间:传统的 P 型电池使用硼掺杂的硅片基底,初始 光照后容易形成硼-氧对,在硅片基底中捕获电子以形成复合中心,从而导致光致衰减,而 N 型电池 硅片基底掺磷,几乎没有硼-氧对形成的复合中心损失,光致衰减得到了极大优化。根据实验室测定 结果,相比 P 型电池,N 型电池具有更低的复合电流,效率提升潜力较大。
N 型 TOPCon 电池采用钝化接触结构,转换效率较高: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 solar cell,TOPCon)是 2013 年在第 28 届欧洲 PVSEC 光伏大会上德国 Fraunhofer 太阳 能研究所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其原理是在电池背面制备一层 1-2nm 的隧穿氧 化层 SiOx,然后再沉积一层掺杂多晶硅(n -Poly- Si),二者共同形成了钝化接触结构,为硅片的背 面提供了良好的界面钝化。其中,SiOx 的存在使能带进行非对称偏移,导致电子和空穴隧穿势垒不 同,对载流子具有选择性,阻止少数载流子通过界面,并允许多数载流子隧穿通过界面,从而实现 钝化。n -Poly- Si 的存在使晶硅界面处能带弯曲,导致界面处电子的累积和空穴的减少,从而达到钝 化效果。TOPCon 技术的隧穿氧化层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多少子表面复合速率,极大地优化了电池转 换效率 ,其效率上限预计可达到 28.2%~28.7%。
相比 PERC 和 HJT,现阶段 TOPCon 分别具有效率和成本优势:效率方面,TOPCon 相比 PERC 更具优 势。根据英利能源和正泰新能源数据,现阶段 TOPCon 的量产效率达到 24.2%。但相比 HJT,TOPCon 的效率目前相对较低。成本方面,目前 TOPCon 电池设备投资成本约为 2-2.5 亿元,低于 HJT 的投资 成本。TOPCon 电池生产成本亦低于 HJT,但预计高于 PERC 电池。
公司加码 TOPCon 电池,一体化率进一步提升:2022 年 1 月,公司在科创板上市,IPO 募集 78.72 亿 元用于年产 7.5GW N 型 TOPCon 电池和 5GW 高效电池组件建设项目、海宁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 充流动资金。此外,根据公司环评文件,公司同步建设年产 8GW N 型 TOPCon 电池和 8GW 高效电池 组件生产线项目。项目达产后,公司有望形成 39.5GW 电池产能和 58GW 组件产能,一体化率有望进 一步提升。由于公司自产电池片较外购电池片成本更低,一体化率提升有望推动公司盈利改善。
公司在 TOPCon 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位居行业前列: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转换效率方面, 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大面积 N 型 TOPCon 电池在实验室研究中转换效率达到 25.25%,N 型单晶组件最 高转换效率达 23.53%,效率水平位于行业领先地位;量产方面,公司 TOPCon 电池产线已建成投产, 截至 2020 年末产能超过 0.8GW,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 24.2%,具备替代 PERC 电池实现产业应用的 基础,预计在 2022 年实现 10GW TOPCon 电池产能;良率与成本方面,公司 TOPCon 电池产品良率已 经接近 PERC 电池产品,同时,经过生产工艺和设备选型的持续优化,单瓦生产成本持续下降,成 本优势逐渐凸显。
TOPCon 布局有望带动公司盈利提升:目前,TOPCon 电池相对 PERC 具有 1%左右转换效率的提升, 效率优势或将为 TOPCon 电池带来溢价。此外,随着公司加快推进 TOPCon 电池产业化进程,其设备 投资与制造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效率溢价与成本降低的共同驱动下,公司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加速一体化布局,产能快速扩张
参股硅料环节保障供应:2021 年 6 月 18 日,公司与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签署《投资建设年产 10 万吨高纯多晶硅绿色能源循环经济项目暨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 增资扩股协议书》,共同投资内蒙古新特。根据协议约定,公司、晶澳科技与新特能源分别以货币 资金 3.15 亿元、3.15 亿元和 28.10 亿元对内蒙古新特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分别持有内蒙古新特 9.00%、 9.00%、82.00%的股权。
通过参股硅料环节,公司进一步保障硅料的供应,对终端出货有望形成支撑。 硅片、组件产能快速扩张:近期公司启动新一轮扩产,拟在上饶市广信区投资建设 24GW 高效光伏 组件和10万吨光伏组件铝型材项目,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南川工业园区内规划投资建设30GW 单晶拉棒光伏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分别约 108 亿元、100 亿元。融资渠道拓宽助推公司产能快速扩 张,有望支撑公司组件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资金压力有望减轻
上市后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盈利有望改善:公司在上市前受限于海外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相对不通畅, 对债务融资依赖较高,2020 年前利息净支出占财务费用的 90%以上,2020 年后受汇率变动影响,汇 兑损失增加,利息净支出占比减少。对比同行业上市组件公司,其在上市后财务费用率均有不同程 度的下降。公司 A 股上市后融资渠道拓宽,有望降低融资成本,财务费用有望降低,盈利有望改善。 此外上市后新产能投放、收入体量提升,有望降低旧产能更新换代带来的减值对盈利能力的冲击。
推动技术创新,研发实力领先
研发为基,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公司拥有高效的科研平台、13 个省级科研平台和 1 个省级创新团队, 以及配套独立的分析测试实验室。此外,公司拥有 1,000 余名研发和技术人员,其中核心人员参与了 多项国家级、省级研发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研发经验丰富。在强大的研发实力支持下,公司拥 有 900 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拥有成熟的电池量产技术以及半片、叠焊和双玻等高效组件技 术。2020 年 7 月,经第三方权威认证测试机构 TÜ V 莱茵测试,公司最新研发的双面电池组件,其正 面效率达到 23.01%。2021 年 5 月,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验证,公司大面积 N 型电池转换效率达 到 25.25%。除此之外,公司也积极开展新技术、工艺研发,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目前公司储备的 相关技术包括:直拉单晶技术、IBC 电池技术、叠层电池技术、P 型钝化接触技术、密栅技术、超细 栅线技术、智能化组件技术、组件回收技术等,并已具备实质性进展。
研发投入比例行业领先:公司持续高比例研发投入,加强自身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积累,提高公司竞 争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比例显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盈利预测关键假设: 1)考虑公司产能规划及行业需求情况,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分别实现光伏组件销量 22.23GW、36GW、 52GW。 2)考虑上游硅料产能释放节奏与行业竞争格局的潜在变化,预计公司 2021 年组件毛利率下降至 12.90%,2022-2023 年有所回升。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实现营业收入 40.48 亿元、61.64 亿元、78.60 亿元,同比增长 20.26%、52.27%、2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11.23 亿元、27.42 亿元、43.58 亿元, 同比增长 7.82%、144.18%、58.93%;在当前股本下,每股收益分别为 0.11 元、0.27 元、0.44 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