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2 13:58:52 来源:保险观察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与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商业银行和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保险机构,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
期货市场是一个杠杆高、机会大,但风险也很高的交易市场,保险机构允许加入国债期货交易,会对保险公司和我们普通投保人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国债现货持有量,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还有距离根据公告显示,首批试点的机构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
为什么首批试点没包括保险公司呢?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就清楚了:
各金融机构持有记账式国债现货占比
从各金融机构持有记账式国债现货金额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是绝对的大头,持有9.99万亿元,占比达到65%。
因此,商业银行对国债期货这一金融衍生品的需求最为旺盛,对短期内期货市场的影响也会最大,先拿五大商业银行来做试点,研究其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最具普遍性。
相较之下,保险机构虽然也是持有国债现货的主要机构,但3600亿元的规模和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将作为第二批试点。
二、美国保险机构投资国债期货已有先例美国国债市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国债市场,2019年度发行国债数量为29354亿美元。像本文提到的国债期货交易品种,就源自于美国国债市场的创新品种。
近年美国国债发行额
从美国国债现货的持有人来看,海外和国际投资者占比最高,达到37%。个人投资者的持有比例也不低,达到11%。银行和保险公司只持有5.23%和1.92%。
这一点和国内国债由商业银行占主导的情形大为不同。
美国国债现货持有分布
从持仓量和成交量来看,美国国债期货品种在其期货市场中排名靠前,保险资金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保险市场是一个发达而成熟的市场,其寿险公司的资产是美国经济投资的重要资产来源之一。可以投资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贷款和其他资产这六大类。
美国寿险资金投资要分为两个账户,一个账户叫普通账户,投资稳健,风险和预期收益相对较低;另一个是投资账户,主要来源于万能寿险、变现年金、投资连结这类投资型的保险账户,更高比例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风险和预期收益都相对较高。
美国寿险资金投资标的
从美国寿险投资标的来看,一般账户投资美国国债的比例为8.5%,投资账户投资于美国国债的比例就更低了,只有2.46%。
这是因为美国的保险公司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一般较高,国债难以满足投资回报要求。而美国债券市场又极其发达,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保险资金运作的要求,对国债的依赖度就要小很多了。
国债的持有量已经小了,那么对实现风险对冲的国债期货的需求,自然就更低了。所以,虽然国债期货交易品种是美国人发明的,但美国的寿险公司投资于国债期货的比例很低。
三、国内保险公司投资国债期货,会产生什么影响?应监管要求,国内保险公司投资以稳为主,投资渠道相比于海外保险公司要受限很多,最大的投资去向就是债券,各家保险公司投资债券占比都能达到40%以上,且国债占有不低的比例。股票等权益类投资就要低得多了。
中国人寿2018年投资组合
虽然国债现货的持有规模和商业银行还有较大差距,但作为保险公司投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未来允许保险机构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意义还是很大的,有助于丰富国内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推进国债期现货市场协调发展,改变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主要是股指期货的格局。
2019年中金所期货交易占比
而对保险公司来说呢,由于保险产品以长期产品为主,资金规模大、负债久期长,真实存在利率长期下行导致"利差收窄"风险的可能,而"利差"又是保险公司盈利最主要的因素。
对于部分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在产品设计时会采取较高的预定利率,以此达到降低保费或提高投保人收益的目的,但这种高预定利率的设计对"利差"的要求会更高,受长期利率下行的影响会更大,甚至会对保险公司造成极大的经营风险。
这种"利差收窄"风险,增加了保险资金利率风险管理压力,但一直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因此,保险公司对于运用国债期货工具,以此实现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极为强烈!
有了这个金融衍生工具,保险公司就可以运用"买入套期保值"来对冲"再投资风险"。
比如,保险公司持有国债并计划未来卖出变现,就可以在预期利率上行时卖出国债期货,等到期货价格下跌后再买入等额合约,对冲单一出售国债的价格风险。
如果保险公司计划买入,则可以等到预期利率下行时,买入国债期货,实现套期保值。
总之,未来保险机构允许加入国债期货交易,对保险公司和期货市场而言都是一个利好消息,有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强保险资金经营稳健性。但对我们普通投保人来说,很难直接反映在保费上,降低保费并不存在内驱因素,只是保险公司未来更加安全了!
不过,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够安全了,现在也只不过是N 1而已,你可不会有什么直观上的感觉哦!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