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3 11:02:44 来源:社会科学报
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近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对世界经济形势作出研判。为应对疫情冲击,各国先后采取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纾缓困境、提振经济。面对种种困境,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并在防控疫情和确保生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日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为了应对不确定的环境,发展中国家必须从国际社会获得大量帮助。
原文 :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迈向可持续的经济复苏之路
编译 | 本报记者 朱唐
图片 | 网络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全球增长将从2021年的5.7%下降到2022年的2.9%,较1月预测值下调1.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预计,由于疫情和战争的破坏,今年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将比疫情暴发前的趋势水平低近5%。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幅将从2021年的5.1%大幅回落至2.6%。伴随疫情大流行期间的宽松财政和货币支持政策进一步回撤,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2.2%。其中,预计美国和欧元区今年经济增幅均为2.5%,较1月预测值分别下调1.2和1.7个百分点。
同时,预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将从2021年的6.6%降至3.4%,远低于2011年—2019年4.8%的年均增长率。世界银行对近七成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做出下调,其中包括了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国以及五分之四的低收入国家。预计2022年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降至 4.4%,2023年提高至5.2%。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3%,2023年将反弹至5.2%,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疫情持续不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需要在全球和国家层面采取果断的政策行动。这要求全球共同努力,减少对受战争影响人员的伤害,缓解石油和食品价格飙升带来的冲击,加快债务减免,扩大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国家层面也需要采取措施,在保持全球商品市场良好运转的同时提供有力的供给。此外,政策制定者应避免实施价格管制、补贴和出口禁令等,这些政策可能加剧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在通胀上升、增长放缓、金融条件趋紧和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的严峻背景下,政府需要重新确定优先支出事项,有针对性地向弱势群体提供救助。
全球滞胀风险上升
最新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首次对照了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全球陷入滞胀,即高通胀和低增长的风险正在上升。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的相似之处有三点:首先,在发达经济体实施较长时期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后,全球经济面临供应中断和高通胀的挑战。其次,长期增长前景放缓与上世纪70年代潜在增长的意外放缓相呼应。最后,发达经济体为遏制通胀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不利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初,海湾危机等一系列因素推动通胀震荡走高,至1980年3月美国通胀率飙升至14.59%的峰值。1982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自此陷入长期疲软增长期。目前,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正处于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所有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均高于目标范围。今年4月,全球通胀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分别达到7.8%和9.4%,均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银行预计,到2023年中期,全球通胀率有望降至3%,仍较2019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
不过,现在的形势也有很多与20世纪70年代不同的地方:美元处于强势,和70年代的美元严重疲软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比70年代要小,主要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总体状况良好;更重要的是,与上世纪70年代不同,稳定物价现在已是发达经济体和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央行的明确使命,其中很多在过去30年里已经建立了实现通胀目标的可信记录。
报告警告称,若通胀持续高企,反复的高通胀冲击下导致通胀预期脱离锚定,届时,为使得通胀回归正常范畴所需的加息幅度将远高于金融市场目前的预期。鉴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预期缺乏锚定、金融脆弱性较高且增长基本面偏软,上述经济体迫切需要强化财政和外部缓冲,加强货币政策框架,实施改革以重振增长。
为了应对滞涨风险,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已经开始收紧政策。在几十年建立的对抗通胀的信誉支撑下,精心校准的利率变化和长期资产持有的调整应该会实现“软着陆”,但发展中经济体可能面临重大挑战。发展中经济体必须在确保财政可持续性与减轻当下的多重危机对最贫困人口的影响这两方面保持平衡。清晰地传达货币政策决策、充分利用可靠的货币政策框架并保护央行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锚定通胀预期,降低为实现控制通胀、实现经济活动的特定效果而需实行的政策紧缩规模。
这些政策干预说来简单,实施不易,特别是在财政空间有限和财政脆弱性突出的情况下。然而,坚持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即在可靠的政策框架内仔细校准周期性政策,可以使发展中经济体在应对滞涨压力时更有政策弹性。
转向可持续的全球投资
全球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并转向长期的可持续投资。近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这份主题为“国际税收改革与可持续投资”的年度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量已恢复到新冠疫情前水平,达到1.58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64%。今年全球FDI前景趋于严峻。全球金融市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投资产品较2020年增长63%,各国政府都在寻求制定可持续融资的监管框架。
随着并购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国际项目融资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复苏出现了显著的反弹势头。然而,2022年,国际商业和跨境投资的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而言,2021年的增长势头不太可能持续。2022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可能会进入下降轨道,最多保持平稳。
区域间外国直接投资差异明显。在地区投资趋势方面,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都适度上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部分复苏,但结构薄弱、易受影响的小型经济体增长乏力。尽管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连续第三年上升至619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凸显了该地区的韧性。其中,中国的FDI增长了21%,东南亚增长了44%,南亚却相反,下降了26%,流入印度的FDI减少到450亿美元。2021年全球FDI流入量前两名的经济体是美国和中国。
2021年通过的投资政策措施共有109项。与2020年相比,减少了28%。随着对投资进行更严格监管的趋势仍在继续,对投资不利的措施所占比例创历史新高。发达国家大多引入或加强了基于国家安全标准的投资筛选制度,或延长了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临时制度,以保护战略公司免受外国收购。相反,发展中国家继续采取了放宽、促进或便利投资的措施,证实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其经济复苏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2021年,国际投资协定(IIA)的改革趋势加快。有效条约终止的数量(86个)超过了新的国际投资协定的数量(13个),使国际投资协定总数达到3288个。2021年,投资者根据IIA发起了68起新的仲裁,带来的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ISDS)案件总数达到1190件。
投资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新冠疫情第一年遭受重大打击后,国际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投资去年跃升了70%。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投资产品价值达到5.2万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63%。这些产品主要是可持续基金及可持续债券。到2021年底,可持续基金的数量达到5932支,比2020年增长61%。可持续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7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53%。可持续基金的大部分增长仍然集中在发达市场。欧洲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市场,占可持续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81%。可持续基金占欧洲基金市场资产的18%,显示出市场的相对成熟度和欧洲可持续金融监管的催化作用。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可持续基金市场,资产管理规模接近500亿美元。
尽管2021年按价值计算,复苏呈积极态势,但以项目数量衡量,发展中经济体大多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部门的投资活动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同时,在整个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部门投资都大幅上升。这些领域的国际项目融资价值增长了74%,达到1210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对可再生能源的强烈兴趣。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12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首席经济学家展望》:多重风险影响全球经济走向 | 社会科学报
联合国报告:双重影响拖累全球经济 | 社会科学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