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2 19:52:57 来源:立马财经
1.【市场利率因素】经济数据局部回暖,通胀担忧,降准预期降温,令短期内利率中枢下行的预期降低。
(1)3月份中国服务业PMI为54.4,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国内经济触底反弹的预期不断增强;
(2)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进入新一轮的猪周期,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因食品价格占CPI约1/3的比重,导致通胀担忧情绪加大;
(3)市场前期认为4月份的企业缴税大月将迎来新一轮的降准,但央行辟谣后,国债多头预期落空而选择离场。
怎样理解债券的市场价格和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若市场利率上升,超过债券票面利率,债券持有人将以较低价格出售债券,将资金转向其他收益率较高的金融资产,从而引起债券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反之,若市场利率下降,债券利率相对较高,则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引起债券价格上升。
2.【供求关系因素】投资风险偏好持续上行。2019年春节后,股市成交量明显放大,市场投资热情高涨,资金开始不断进入股票市场,对债市产生一定的吸金效应,最近一个月呈现出股强债弱的格局。
二、债市中长期看什么因素?1.【市场利率因素】
(1)看大周期,央行的货币政策是基本方向。货币增速受GDP增速放缓的影响,将呈现长期的趋势性下降,对应的通胀水平可控,对应的是利率中枢中长期下行,中国将逐步步入低利率时代,推动中国债市在反复震荡中走出长周期的慢牛。
(2)引用美林时钟的观点,在经济复苏时期,股票为王,债券次之,现金贬值,商品低迷。在通胀水平可控、市场利率水平长期下行的背景下,债券品种在经济复苏阶段具有不错的投资价值。
(3)目前经济数据仍未全面好转,中美贸易摩擦尚存变数。经济下行仍未能证伪,宽货币加上定向释放流动性的格局未改,债市调整空间有限。
2.【供求关系因素】
(1)银行理财等资产荒尚未根本性缓解。资管新规将在2020年底结束过渡期,规模巨大的理财产品压退压力,让债券品种成为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标的首选。
(2)中国债市正逐步对外开放。今年4月1日,彭博公司将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并将在20个月内分步完成,千亿美元资金有望逐步流入。完成纳入后,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债券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第四大计价货币债券。中国的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正逐步推开。
(3)股市和债市的短期“跷跷板”关系,随时可能互换。“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经济基本面的触底和回暖将是一波三折的过程,当股强债弱的格局持续一段时间后,债券的长端利率调整到一定水平,但短端利率仍在低位,特别是市场资金面保持宽松,期限利差已显现出投资价值。从股市上获利的资金,将返回债市追逐期限利差。
三、在股市疯狂的日子,债券基金配置策略如何做?(1)坚持资产配置,提升投资组合的夏普比率。通过资产配置理念和金葵花指数指出,利用股市与债市的低相关性,标配固定收益类品种稳定投资组合的收益率、降低波动,从而提升投资组合的夏普比率。
(2)同是固收类配置,如何降低产品相关性?利用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反向关系,与传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形成互补。请大家回顾2013年-2015年,半年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从5.5%下降至3.6%,债券价格反向走高,纯债基金再利用杠杆优势走出了6-8%的高收益大年。面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的趋势,中长久期的债券基金可以在客户的固收类配置中,起到收益互补的作用。
(3)长久期和短久期债券基金如何选择?
怎样理解债券久期的长短与产品波动风险?
债券组合的久期越短,债券对利率的敏感性越低,风险越低;反之,久期越长,债券对利率的敏感性越高,风险越高。市场利率和债券价格呈反向关系,市场利率下降越快,债券价格往往上升得越快。
短债基金的久期较短,波动小,但预期收益率也低,C类短债基金适合低风险偏好和有短期流动资金配置需求的客户,与此同时请控制好客户收益预期,2019年的短债基金收益率不及2018年。久期较长的基金,受利率变动的敏感性高,如果杠杆率较高,预期收益和波动都将加大,适合中长期持有,正如上文分析所述,债券的长端利率调整到一定水平而短端利率仍在低位,期限利差显现出投资价值,是更佳的配置窗口,适合理财到期转配、行外新增资金配置等客户。
(4)做中长期的财务解决方案,投资应关注大周期趋势,而短期调整因素往往提供配置窗口。货币增速与非洲猪瘟2个因素相比,显然货币增速是长期因素,非洲猪瘟是短期因素。因此,如果固收类尤其是债券基金未达到标配水平的客户,可以利用债券调整的窗口,把配置水平提升至标配的比例。
(5)当前债券基金品种如何选择?受益于当前股市的财富效应,在匹配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建议优先配置带有股性的二级债和可转债品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