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 18:54:20 来源:政信定融妹妹
为什么我们需要城投?
企业要发展,融资能力是关键,如果只靠自身盈利积累去发展壮大,绝大多数身处竞争性市场的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必须通过融资去支撑超越自身当前盈利能力的资本支出,以跟上甚至领先市场发展。
政府也是一样,税收只能解决政府机构运转和满足极其有限的福利需求,对于后发国家来说,想要推动经济发展,政府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去提升其孱弱的基础设施水平,甚至亲自下场发展产业,从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超越那些相近发展阶段的国家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英国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胜出,甚至成为日不落帝国,超越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融资能力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
我们国家是怎么解决融资能力的呢?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地方财政既没有形式上也没有实质上的自主权,地方也就没有融资需求,国家层面的政府融资主要是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实现的,具体来说就是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劳动报酬,从农业部门抽取资金补贴工业,同时通过配给制(粮票布票各种票)把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控制在最低限度,从而提高了整体储蓄率,为国家层面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这一模式的基础是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对地方的限制大大放松,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就必须融资,但是改开初期全国上下基本都一穷二白,地方既没有抵押品(土地没价值)也没有信用,更难的是还没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属于那种不知从哪里借钱也没人愿意借钱的状况,这一时期地方最主要的融资模式就是集资(含摊派,类似于现在说的“众筹”,只不过集资有一定的强制性),35岁以上的人对这个词应该有印象,我还记得当年在老家的时候村里用了好几年时间集资修了条路。但是集资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且不说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仅就融资规模来说也就是将就满足改开初期部分领域的低水平投资需求,毕竟集资对象当时也都穷啊。这一模式的基础是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平台公司包装项目从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融资(打捆贷款),这一时期政府可以直接给平台贷款做担保,一直到2006年的银监会27号文为止,以政府财政信用为直接支撑的银行贷款融资是地方政府融资的绝对主流。这一模式的基础是政府财政直接担保。
2008年底,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推出2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这其中70%的资金需要地方负责筹措,作为政策配套,监管大力放松了城投的融资限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城投债真正迎来了大发展(09年城投债发行规模首破千亿)。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起飞,地方政府融资终于走上了“土地 城投”的完全体模式。这一模式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价值上升和地方政府信用的建立。
1-2月城投债发债情况
1-2月份城投债发行规模同比小幅回落。
1-2月份,各品种城投债共发行1,158只,发行规模8,233.33亿元,累计同比分别下降3%和6%;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城投债券发行规模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1%、增长3%、下降2%。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1-2月”这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包含了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同时还是1年中银行资金最充裕投放动力最大的时段,这个时间段的数据可能很难对全年有什么指标意义。不如我们看看春节后一个月的数据(2022年2月7日-3月4日,2021年2月18日-3月17日),排除假期和年初资金面影响,看看过完年市场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到,如果看春节后一个月的数据的话,从发行规模上来看2022年同比下降25.27%,分市场来看公司债下降37.11%,其中非公开公司债下降43.7%,几近腰斩(非公开公司债基本都是城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总体下降22.11%,其中中票下降35.24%;企业债总体变化较小,只下降了8.63%。
08年后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疯狂加杠杆,从2015年的0.33上升到了2020年的0.49,也就是说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城投公司有息负债已经超过了GDP的一半,城投有息债务数据只能覆盖到发债城投,因此必然肯定存在一定程度低估。
现在的房企一个比一个难,国家这一轮收紧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是地产公司的高负债确实给经济埋了个大雷,只要房价无法维持持续上升,这个雷早晚得爆,而现在全社会对于房价不能再疯长是有共识的,因此从18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在敲打地产公司,要求降负债,但是没人听,落得今天这个地步确实无话可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