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紧缩会导致「财政吃紧是什么意思」 化解隐性债务 了之 问题「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方案」 第八章 负债「让你负债」 乡村振兴战略的融资需求「乡村振兴融资模式」 金观平 债券市场应更好支持民企发展吗「中小金融机构银行间债券业务发展」 9月5日中级财务管理考试试题「中级财务管理学」 碧桂园债券融资「碧桂园发债」 今日稳赚的股票「有人靠彩票稳定盈利的」 房产税问题「房产税困局」 关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养老金」 广发基金债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 为什么体育彩票合法「体育彩票开奖结果」 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重要监管要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股票「四川省政府债券利率」 富力债券违约「债券无法兑付怎么办」 如何进行新债申购「新债申购有什么条件?如何申购」 可转债打新投资技巧「没有本钱如何创业」 中钢转债上市价格预估「晨丰转债上市价格」 今年国债发行时间及利率今年买20万国债利率是多少「2019年国债发行时间及利息」 推荐三只年化收益率8 左右的债券型基金「债券基金平均年收益率」 ETF IOPV「如何理解债券的价格」 打新债指南「新债怎么打新」 政府债券供给 风暴 对债市影响几何分析「经济下行对债券的影响」 基金盈利能力排行「收益高的基金」 重庆银行 发行「股份公司和符合债券发行条件」 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 再投资收益率「永续债利率跳升」 华为为什么发债「华为发行债券」 华为发债的原因「华为发债真相」 怎么交易债券「债券怎样交易」 基金的股票换手率「基金股票换手率」 债市的 墨菲定律是什么「债市下跌」 国债已售罄是什么意思「100万买国债」 招商蛇口土地储备分析「南油属于深圳哪个区」 债基为何大跌「上半年债基踩雷公司」 可转债还有机会吗「可转债什么时候可以转换成股票」 债券波动性「基金配置混合基金」 如何认定政府隐性债务「政府隐性债务是指什么 通俗解释」 可转债稳定盈利「可转债低益率」 100元起售 6月15日起可买福建省政府债券吗「月售10万件」 企业价值评估 收益法 股权资本成本公式「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 什么是城投债「官利债表文」 债券基金怎样买「债券基金在哪里买好」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政府债务「政府债务化解途径」 可转债的指标「如何分析可转债」 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挂是什么意思「国债收益率倒挂什么意思」 现在是买债券基金的好时机吗「如何配置债券」 温和型投资者「被动型基金比主动型基金更具抗跌性」 资产配置指南「个人家庭资产配置方案」 近期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逆回购怎么理解「逆全球化原因和实质」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财政紧缩会导致「财政吃紧是什么意思」

2023-01-31 13:58:59 来源:詹国枢

老詹小注:

毫无疑问,今年一段时期,财政紧张将是政府的常态!

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文章剖析!

财政紧张是常态

九边 九边

年初的时候,就写了一篇文章,《“鹤岗化”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的命运》,现在来看可能非常有预见性。这不前几天阆中这个四川东北部的小城,在前些日子搞收费测核酸之后,因为一笔不到2亿的拍卖再次上了热搜。

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拍卖有点不正常,所谓“把缺钱写在脸上”。根据报道,和很多三、四线城市一样,现在阆中的财政压力太大,不得不依靠一些非正常手段弄钱。分析的文章很多了,我就不具体说阆中的问题,今天说说大家共有的问题。

现在有个说法,说以前为什么没有这种情况?以前那么穷,当时的地方政府财政能尚平衡,现在经济发达了反倒这么多地方弄得资不抵债。甚至有人说金融市场开放,容易借到钱了,所以造成了这次地方财政紧张问题。

这个比较复杂。

1978年之前,我国采取的是计划经济的统收统支制度,中央统一收钱,然后按照计划把钱划拨下去。有什么事情就向上面打报告。批了就有钱干,没批就想法子缠着批,弄到批文和划拨资金才能开工。这种财政方式,好处就是没有资不抵债的风险,缺点是过于僵化,可能有个比较好的项目,等到上边终于给批了,项目也不赚钱了。

改开之后,为了动员基层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始大规模搞“承包制”。

大家知道小岗村的几个农民搞了个“联产承包责任制”吧,那时候啥都在搞承包,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是搞承包,地方上约定好每年上交一个固定的数,剩下的归自己。“承包”这个词当时火得不得了,一直到90年代,很多村里的墙上依旧刷着“承包为本”,能承包出去的几乎都承包了。

当时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政府收入快速增加。而同时因为分权后,中央的收入增加很慢,花钱的地方反而多了,比如军队、公路什么的开支,使得财政捉襟见肘,甚至最严重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需要向地方伸手要钱,名义叫“借”实际就没想过还。

但是要钱哪里那么容易?财政会议要开大半个月,基本都在扯皮。

不过问地方要钱只能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找银行要。

直到1992年中央财政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全国财政收入3500亿,地方收了2500亿,中央只有1000亿却花出去2000亿。那1000亿缺口只能在银行挂账,帐挂得越来越多却没法还,银行甚至都开始不愿意给钱,说这个无底洞怎么填得满。

财政部部长找管银行的朱镕基打条子借钱,三次都被退了回来。朱镕基问财政部借钱打算怎么还。部长私下说我背心都快扒掉了,哪来的钱。意思就是不还了呗。

等到1993年,这种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下去了,于是开始了分税制改革的讨论,最终在1994年达成协议。

目的就是中央把大部分税收走,当时商量中央的比重从之前的30%左右,提升到55%,中央一下子就有钱了,然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很多原本没有钱做的全国性工程也开始上马,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这些大工程。国家每年向各省转移支付的资金也都源于此。

但是钱就那么多,中央的多了,相应的地方上的收入减少得很厉害。而且把收钱的权力收了上去,花钱的责任留了下来,也就是大家热议的财权事权不成比例,地方上钱拿的少了,事情却没少。沿海发达地区还可以解决,落后地区的日子一下就难过了。城市建设、社会治安、教育投入、医疗投入每一样都要地方政府筹钱。

而且那时开始全面改革开放,地方政府都想着能加快建设。搞建设也要钱,钱从何来?

要么开源要么节流,节流造成了当时政府机关都欠工资,但是政府不能关门。再说节流怎么都有限,于是地方政府把眼光都放在了开源上。

当时几乎每个部门都有弄钱的任务,政府啥都没有只能放权,有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下面放开手干。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招数都被人想出来了。

比如当时首先想到的盯住的就是农村,为了弄钱,在农业税之外,发明了“三提五统”,这还是合规的项目,有的地方干脆直接弄出各种“费”,干一件事就收一样钱,随意性非常大。以至于老百姓说“一税(农业税)轻,二税(三提五统)重,三费是个无底洞”。不过也确实没办法,毕竟不想办法搞钱,啥事都做不了。

咱们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举例(主要是这个可以随意提),李达康最早做县长,为了修路每户收五块钱,尽管看着不多,但是老百姓反对的很激烈,有个农妇为此竟然自杀了,要不是易学习顶雷李达康早就完了。

农村之外其他地方也盯得很紧,特别是公路上的货车,当时有个说法叫“车匪路霸”。其中不光是指歹徒,有的是当地村镇干部上路设卡收钱。熟悉情况的卡车司机,有的宁可绕上百公里也不敢走一些地方,不然一趟就白跑了,当时情况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至于找商贩罚款,更是“创收”重点。以前看一个报道,说一个在县城开饭店的,居然有11个部门来罚款和收费,连园林局都来给他开票要钱。每天来收费的比吃饭的还多。

当时各省市政府也学中央,收财权放支出,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上面来的钱上级政府都多截留一部分,越是基层越难过,上面都来要钱,花钱的事情都推到下面。

我多次说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混乱,其中基层政府钱少事多造成管控能力下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当时有的地方警察办案经费紧张,如果是涉及经济纠纷的民事案件,甚至会向当事人收取一定比例的办案经费。

这样下去早晚要出大乱子,中央也发现地方上收入差距太大了。从1998年开始,中央转移支付的数量大幅度提高。从一开始不过一年几百亿,到2021年已经达到近10万亿的规模。

不过转移支付的钱,基本上只能供当地政府日常开支,说白了也就是个饭钱,要想吃好的还要靠自己想办法。

巨大的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翻烂了自己的账本,看有什么办法能弄出钱来。

其实办法很明显,当年搞分税的时候,中央在和地方的博弈中反复拉锯中,也做了一些让步。其中一个就是把土地出让金留给了地方政府。

原本这一块数量不大。但是随之发生的事情使得土地出让金增加了上百倍:首先是1999年结束福利分房,然后开始了住房市场化和金融化,同时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转移。这几样的综合作用下,21世纪开始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房地产市场土地出让金,虽然总数不少,如果仔细分析,分布得非常不平均。补贴的都是一、二线城市的财政。大多数的小城市,早期是没有享受到这笔红利的。

如果说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把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的财政钱包撑大了,建成了全世界最现代化的几个大都市和经济圈。那么转移支付分配和土地出让金,把二线城市的财政做到了富裕,全国建立起了几十个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

大量普通三、四线城市在财政上依然是弱势群体,同时也出现了连续的衰弱。

很多变成了为发达地区提供年轻人、提供基础产品、提供六个钱包的基地,然后还要支付教育医疗养老治安等等的费用,同时还提供各种商品的销售市场。

比如一个年轻人,小时候在县城读书上学,考到了大城市,父母在老家省吃俭用供他在城里花。然后还想尽办法给他在凑首付在城里买房结婚,有了孩子还去城里帮忙带孩子,父母拿的退休金花的医保却是县城财政资金。等年纪大了还回县城养老。就算在县城,因为税收在企业总部交,当地人消费商品大多数税收,最后还跑到大城市去了。

这种买卖不管怎么算,地方政府都亏惨了。所以几十年来,地方政府对于搞经济有一种不顾一切地执念。

同时这也是多年来干部升迁制度决定的。

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领导干部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一条:GDP增速,只要这条够高,别的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不影响升迁。

当时这被称为“唯GDP论”,最典型的还是《人民的名义》里的李达康,怎么看都是个混蛋官僚,但是得以一路提拔。大家对他评价就是“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敢干事还能干成事”,所谓的干事,说的就是把GDP弄起来。但是很快发现出了新问题,GDP搞上去了,每个城市都欠了一屁股债。

为了搞GDP为什么会反倒搞得欠那么多债呢?因为近些年,随着大建设的东风和金融市场发展,三、四线城市终于在财政上找到了一条“大路”。也就是各种所谓“融资平台”的建立。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招商引资成了关键工作,“招商局”成了地方政府一个重要部门。无论如何拉来尽量多的投资商。

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只要拉来投资,GDP就有希望,那时候投资商成了财神爷。还是在《人民的名义》里,李达康听说丁义珍跑了,第一反应就是怕投资商要撤,至于丁义珍犯没犯法贪没贪污贪了多少,这种小事他根本不在乎。这是那个时代的很多官员典型心态。

因为招商的过于盲目,比较麻烦的后续是为了拉来项目,当地官员很多时候会给予夸张的优惠政策。等到项目开始,很多前期承诺完成的就比较随缘。

特别是长期项目,当地官员几年流动一次,新官经常不理旧账。就算是理,也倾向自己任内招商的项目。

还有就是招商规划不合理,比如圈出一块大得吓人的地搞开发区,到时候却没有钱做配套。或者弄一下不合适的产业,上下游企业都没有,搞得被拉来的投资人非常惨。

当时的干部,所谓“三拍”,拍脑袋做决定,拍胸脯做保证,拍屁股走人。

“投资不过XXX”,很多时候并不是地方政府打一开始就想骗人,而是从规划就走偏了,招商给的条件又极不合理,项目无法顺利开展,等到政府班子一换,彻底就成了烂摊子。这种事情一多,名声都搞坏了,别人不敢来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一个开发区,绝大部分开发区里啥也没。

这个办法其实是三、四线地方政府从早期沿海地区学来的经验。算是“地方振兴1.0”。

后来又从二线城市崛起中,又学到了利用土地和金融杠杆获得资金,可以算是升级到了2.0版本。

所谓“财政加杠杆”,等于地方政府把自己资产,比如水利设施、公路等资产“抵押”给了金融机构,拿着钱搞建设。建设搞起来了,等于自己“升值”了,可以再多押出钱来。

于是这几年一些事情就发生了,比如三、四线城市房价的飙升,比如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拆迁,比如各地城市景观升级,甚至一些明显不靠谱的高大上项目,都是为了给自己“升值”。

升值只是手段,各种路子弄钱是目的。向银行抵押贷款,发专项债券,建立地方银行吸收存款,建立当地城投公司。目的就是为了想法子弄到尽量多的钱。

但是还有个“小问题”,就是据说一般借钱是要还的。而且要收利息,投出去的钱如果不能创造效益,我们管这个叫“打水漂”。政府和咱们老百姓是一样的,攒点钱,贷点款,咱们开小卖铺,政府修路搞旅游区,最后的目的也是一样的,得能赚钱,你投资小卖铺不赚钱,投入的钱就打水漂了。政府也一样,公路还好,贵州水司楼那种项目,就跟你投资了一个鱼塘却一条鱼都没卖出去一样,借的钱下辈子都还不上。

这几年公布出来的内容看,地方上很多钱花得匪夷所思,甚至还不如给当地老百姓分了,起码不破坏当地环境,不留下一堆烂尾工程。

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各种所谓的“搞旅游”。很多地方不管有没有条件都想搞旅游,吸引城里人来玩。最后弄得一地鸡毛。之所以如此,其实原因就是搞旅游简单,也不需要什么高科技,甚至不用配套设施,有点钱就能搞。

比如我老家是山西北部,几十年前为了应对苏联坦克南下,修建了大量的地道。这几年各地都在搞旅游,眼馋得不行,也把那些地道一顿装修,硬说是抗日“地道战”时期的,其实我小时候进去过,那里边到处刷满了“打倒苏修帝国主义”的标语。而且我们那边日本人根本没去过,哪来的地道战。

理所当然的,这个项目花了不少钱,搞倒是搞起来了,可惜几乎没有游客。

很多政府投资后来都是这个效果,但是欠的钱都得还。很多地方政府,就只能借新还旧,有的甚至连利息都还不上了。财务状况因此不断恶化,就更难以借到钱了,就算借到利息也越来越高。

到这时候,原本为了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从而改善当地经济状况,增加财政收入。现在路走得完全相反,盲目投资成了压垮地方财政的巨石。甚至有人把心思放到了转移支付和扶贫款的头上,居然敢偷偷挪用。中央对这种行为发现就处理,处理得比欠债不还重的多,才算是把这股歪风压住。

大量的欠款,造成地方政府巨大财政压力。中央对于这些债务处理得非常谨慎,既不能大包大揽用资金销账,又不能真的任由地方政府破产做老赖。

原本想方设法慢慢处理的问题,因为突然爆发的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机,突然变得非常急迫。多重打击下,很多地方已经出现资金断裂迹象。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原本最为依赖的土地财政几乎要玩不下去了,债务太高也借不到钱了,接下来怎么办?

答案是明摆着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也说了好多次,加黑加粗下划线:

政府过紧日子。

这其实和大家欠了一堆信用卡是一样的,如果能力强收入高,赶紧还就是了,大城市都是这种情况。

小地方就是收入低的那些人,也欠了很多钱,怎么办?没啥办法,只能是慢慢还,再让家里人给点(从发达地区转移一些),总能还上,不过底线是不能继续瞎折腾欠钱了。

比如这次阆中,一个人口不断外流,只剩下62万人的小城市,在体制内食堂吃饭的人竟然有10万人,匪夷所思,今后就想办法少花点钱呗。

此外很多公务员收入大概率下降,因为现在小地方公务员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土地收入。这也是为啥前段时间有人说,考公务员尽量考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同样在体制内,今后差距会大到离谱。

此外资源不足的时候,大家才会仔细思考怎样把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而不是以前那样,到处瞎花钱,比如前段时间那个关公像,荆州市耗资1.7亿元建成,5年后耗资1.5亿拆除。要知道,这些钱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就这样消耗掉了,今后这种事少一些就是最大的善政。

所以不少人说地方政府今后怎么办,我还是以前的那个观点,经济发展这事在全世界都是少数地方的事,其他地区跟着喝汤就行了。就好像一辆车,只有一个发动机是提供动力,其他部分的作用就是配合。

再过一些年,我们估计也跟发达国家似的,大城市负责经济发展,小地方负责岁月静好,都挺好。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今日中国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