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1 09:05:20 来源:天弘基金
关于资产配置的组合,大家有没有在网上刷到过这张图?
我看到这张图的时候就隐隐感觉不靠谱,你问为什么?
因为这张图最大的问题就是希望用一套确定比例解决所有人、所有阶段的资产配置问题,这显然不可能。
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资产配置方案。
做一个资产配置方案听起来挺费功夫的?其实也有懒人版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些经典的资产配置模型,再结合自己的情况灵活调整。
经典资产配置模型
第一种 固定股债配比模型
顾名思义,我们需要在组合中保持股票和债券的固定比例,比如80%股票20%债券等。
这么“简单粗暴”的模型真的靠谱吗?靠谱!在“第四期大类资产F4”中我们提到,一般来说,债券的涨跌和股票相反。股债作为经典CP组合出道,能起到降低波动、分散风险的重要作用(相对于纯股票组合)。
固定比例的模型至今依然被大量的机构广泛使用,比如挪威的养老金组合偏好6-4的股债配比;近几年大火的固收 产品通常采用的是2-8的股债配比。
但也因为过于简单化,固定比例模型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不同人的需求,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第二种 100-年龄模型
《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确定股票投资上限的公式,即“100-自己的年龄”。比如我今年25岁,那么我的股票投资的上限就是75%,剩下的25%就投入债券类资产或其他低风险资产。
这个模型背后的逻辑是,越年轻的投资者可以承受的风险越大,所以权益投资比例会越高。“100-age”模型就在固定股债配比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了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风险承担能力的考虑。
这个模型的优点很明显,就是清楚明白,看完就能上手,还考虑了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缺点也有,因为它只考虑了年龄因素,每个人的理财目标、具体风险偏好、投资能力等具体因素还没有纳入考虑范围。
所以在应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大方向建立在这个方法之上,再结合个人情况进行调节。
从目标推方案
经典模型再简单,但它离一份“资产配置独家方案”还有些差距。但是大部分资产配置的书籍都很难给我们做1对1的指导,大碗在摸索中给大家提供几个我的“独家方案”配置心得。
确定好自己的预期收益率和风险承受能力无论怎样的目标,它都可以指向一个收益预期,当然这个指向的过程往往没有明确的公式,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估计。
而风险承受能力和我们的现金流稳定性有关、和我们的性格有关、和我们的投资目的、经验、期限等有关、也和这笔钱的用途有关,总之它也是个自我衡量的结果。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投资目标是5年后攒到60万的首付款,因为是买房的钱,所以我不希望他承受太大的风险,所以我预期能承受的回撤在10%以内,收益率偏稳健就差不多。
大碗也建议大家像我一样,从自己想要通过投资实现的目标出发,去反推预期收益率和风险承受能力哦。
熟悉主要投资品的历史年化收益率和回撤这比熟悉大类资产的要求更进一步。比如股票基金近8年年化收益率为11.17%,回撤是-46.28%,如果我们的账户无法承受中间有50%左右的跌幅,那最好不要全部持有股票基金。
常见的资产大类和主要指数的历史收益率和回撤给大家放表格里了,更多的资产和产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再深入了解一下。
数据来源wind 数据区间为:20140511-20220511,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从目标出发,作出账户规划比如我的投资目标是5年后攒到60万的首付款→能承受的最大亏损在10%以内,收益率偏稳健→我可以选择直接选择全投资偏债混合基金达到我的投资目标;或者利用30%的股票基金 60%的纯债基金 10%的货币基金争取达成我的目标。
再比如我的投资目标是40岁攒到500万争取早日退休→因为我的目标金额大,而且投资年限有15年之长(25岁起算),所以我愿意承担50%以内的最大亏损,争取较高收益。→这时候我可以选择把8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型基金,并且去购入食品饮料、医药等过往长期表现亮眼的行业,再将20%投资于债券市场。
以上方案仅供参考,我们还是得在充分吸收资产配置原则和认识资产的情况下做出一个更加“私人”的配置方案。
看到这,你也可以试着做出自己的配置方案。但同时你需要知道,我们还没有开始考虑市场中资产的走势,仅仅从自己的需求和情况出发进行了考虑。
显然,这样依旧不够。
格雷厄姆有一句名言:“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
希望收获更多投资的收益,我们应该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入股票。这就涉及到了资产配置中的资产轮动或者说再平衡策略。
记得持续关注我们的栏目哦~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应仔细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与基金合同,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