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4 17:58:15 来源:兴证全球基金
春节以来A股强势上涨,在茶余饭后又能听到怀揣致富梦想的高谈阔论,对每日涨停和龙虎榜津津乐道。但不夸张地说,我国股民的实际生存状况不算风光,“七亏二平一赚”是常态,甚至“散户”这个称呼都有些自嘲的意味。
沃顿商学院教授杰里米·西格尔在研究中指出:“在长期,股票带来的回报超过固定收益资产,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那么投资股票的风险还要更小一些。这些发现表明,股票应该是长期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基石。”投资股票原本应该是件赚钱的事,但对于中国股民却有难度。
那么在已发展200多年的美国股市,“散户”的生存状况又如何?
等一下 美国散户炒股吗?
中、美股市“散户”的差异很大。彭博就曾写过一篇报道:“在中国,是全球财富经理对阵大爷大妈” (In China, it’s Global Money Managers vs. Mom and Pop)。
一个事实是,美国散户持股市值从1929年的90%,下降到2018年的6%(A股目前约为40%)。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2018年6月
同时有另一组看似矛盾的数字:拥有股票或股票基金的美国人从1929年的2%,上升至2018年的50%以上。
数据来源:Gallup,2018年4月
要理解这种变化
还得从华尔街的历史说起
1、被视为“赌窝”的华尔街
华尔街被这样描述——“伦理学家和哲学家们都认为华尔街是一个赌窝——或者说是一个塞满不洁之鸟的笼子。你可以把华尔街看成一个现代的罗马斗兽场,角斗士在里面进行着殊死搏斗,一些残忍的野兽在互相撕咬,以供大众消遣。”
哈里·杜鲁门
哈里·杜鲁门在1948年总统竞选的演讲中,甚至也将华尔街人斥为“钱庄老板”(The money changers)。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证券市场的确混乱不堪。证券公司客户经理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主要依赖证券买卖时的佣金,当然就有动力鼓励客户频繁交易。当时大家对“投资研究”的理解,就是把华尔街制造出的小道消息和炒股“秘诀”传播给客户。
但这个无法无天的形象后来被彻底扭转了。期间发生了什么?
2、改变投机风气的人
经济史学家、作家约翰·戈登指出:有两个人深刻影响了华尔街的未来——查尔斯·美里尔,和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不必多说,他的证券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尔街的投机风气。对于美里尔,更为人熟知的是他创办的美林公司,现在是世界最大的金融管理咨询公司之一。
美林证券公司
40年代,美里尔发现,美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出在大量个人投资者往往只知道证券的买入、卖出本身,而对投资知识了解甚少。于是他开始在美林严格训练客户经理,让他们拥有专业知识,并为其支付固定工资以摆脱对佣金的依赖。美里尔还建立了庞大的研究部,运用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方法发表市场评论。
不仅如此,美林公司还投放了大量广告,为广大投资人提供股票和债券的基础知识,潜在的风险和回报是怎样的(算得上最早的投教)。美里尔还针对杜鲁门的“钱庄”一说做出公开回应——“某些竞选伎俩的确让我们感到有些气愤”,并表示,华尔街是一个安全的投资场所,在那里有很多诚信、专业的金融专家。
纽约证券交易所
随着行业内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的强化,此前盛行的投机风气得以逐渐扭转。30年代~50年代的美国股市,进入了规范发展期。
3、养老基金的推动
美国间接持有股票的人数出现大幅增加,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30~40年代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出现工会,从而让养老基金成为了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形式(类似我国的养老目标基金)。大批机构投资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推动了华尔街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社会养老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
有意思的是,对养老基金的推动也曾有过争议。通用汽车总裁查尔斯·威尔逊是养老基金最早的推动者之一,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对他提出质疑:“如果养老金账户里的钱被投资到股票市场,那么几年后这些工人就将成为美国企业的拥有者。”威尔逊则回答:“正应该如此。”
彼得·德鲁克
随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的投资需求开始增加,股票数量却在减少(1953至1959年纽交所股票数量从1532只减少到1507只),供不应求的市场关系是美国1954年开启10年牛市的一大原因。
4、“大散” 机构
美国直接进行股市投资的个人投资者,大多是拥有巨额财富的超高净值人群,所谓的“小散”早已销声匿迹。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一次次熊市带来的经验教训。1929年美股经历大萧条,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又经历经济滞胀和石油危机,许多人体会到股市的残酷并选择离场。
投资失败 100美元卖车的人
2 通过养老基金,机构投资者获得了更多信任。特别是在90年代美股空前的大牛市中,投资者选择把资金交给更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股票基金规模得以迅速增加。
3 个人投资者与专业机构之间天然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深度调研的能力、量化投资和对冲的能力、管理的资金量,还是近年美国快速发展的高频交易等基于信息技术的能力,在知识和工具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对等。
美国的个人投资者已经参透了其中的道理,他们对“一夜暴富”的需求被耐心追求长期财富增值取而代之。
再来谈谈中国股民
在中国,很多人觉得既然参与股市,就要用碰运气的心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打开各大炒股理财平台,霸屏的一定是“行业涨停板”、“个股龙虎榜”、“人气主题紧跟市场”之类的推荐。虽然没啥用,但耐不住大家爱看。特别是对于刚接触投资的人,很难不被带“跑偏”。据说A股个人投资者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喜欢跟着行业板块来追热点,对此姑且可称为股市投资的“赌场思维”。
在社区群,常常可以看到“民间高手”的传说,比如“一年抓住99次热点机会”之类。人们乐于相信民间自有股神在,而一两位“高手”的事迹和光芒被有意无意地放大,让人容易忽视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真实状况。
热点的涨幅能带来收益,但不是靠“追”获得,而是要占先机。如果不是通过专业的分析研究发掘投资机会,只是已经看到了热度就往里冲,往往会一碰就凉。
简单统计2019年春节以来每周涨幅前三的行业板块,就会发现短期的热度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3月3日至3月10日涨幅第一的计算机板块,在一周后就排到了倒数第一:
数据来源:Wind,申万行业指数,仅列示涨幅前三
最后再来谈谈基金投资。和“赌场思维”相反,基金投资者与基金的关系更适合用“工具思维”:它在你掌握正确使用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最大功力,你要了解不同种类工具的特征。此外,它还需要一种独特的相互成就——专业的投研团队为投资者打造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投资者则对基金给予足够的信赖。
参考资料:
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中信出版社
海通证券,《策略专题报告:A股与美股的市场结构对比》
<完>
风险提示: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