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15:56:32 来源:投资奇葩说
说到持续稳定的绝对收益,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过去十几年,乘着改革红利的东风,我们的理财收益基本属于“躺赚”。
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与信托产品,几年前大火的匹凸匹,还有价格年年稳升的房产,都是属于投资人“稳稳的幸福”。
但近几年来,过去很美丽的理财收益率逐渐不见……我们从最熟悉的三个固定收益产品类型来一探究竟。
先来看规模曾经超过1.5万亿的货币基金某宝。2013年,其七日年化收益率高达6%,而如今跌跌不休,七日年化仅在2.5%附近徘徊,吸引力已大幅下滑。
(某宝七日年化收益率曲线,成立至今)
货币基金的主要投向是现金、通知存款、短期融资券,1年以内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回购、央行票据,剩余期限在397天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及中期票据等流动性良好的货币市场工具。
在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等同于债券价格上涨,自2018年以来近一年半的债券牛市,使得债券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并拉低了货币基金收益率水平。
放眼未来,货币宽松环境下,货币基金收益率或将持续下滑,原因有三:
经济动能转换阶段,需要持续性的货币宽松给予支持;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亟待解决,利率大概率持续走低;
虽然去年以来,通胀有所抬升,但政策面稳价格的意志非常坚决。
所以,即使是2.5%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得且买且珍惜。
然后来看银行理财。即使曾经固若金汤的银行理财,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也得实现净值化管理,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持续下滑。
在资管新规打破资金池、期限匹配和控制杠杆水平等要求下,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近乎确定性持续下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各大银行理财APP上“翻箱倒柜”地找,找到预期年化收益4%以上的产品也是难上加难了。
再者就是债券基金。前面提到过,一年半的债券牛市拉低了债券投资收益率,换句话说,牛市对应的收益率下行就意味着“再投资收益率”下降,比如2018年初购买的10年期国债可享受近4%的票息,而当前仅不到3%了。
在债券基金的收益率也有所下滑的时代,想达到超越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且不要经历过大回撤担惊受怕,我们能选什么产品呢?
说到过大回撤,我想近来大家的感触可能更深。2020年因为新冠病毒导致肺炎疫情,春节后开盘暴跌8%,3000多只股票跌停,很多投资者在恐慌情绪下选择抛售股票或者赎回基金,但是市场很快连续反弹,又有大批投资者想上车而不能,干瞪眼。
无疑,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能够跑赢债券类资产,但是这其中所承担的风险也是等比的,需要认知、专业、耐心、魄力等综合素质来帮你赚钱。
传统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想争取更高收益但不愿意经受市场剧烈的波动,我们可否找到另外一种产品或方法呢?让投资收益稳健、持续、不玩命?
这个产品或者方法达到的效果应该是:
1、实现绝对收益,不亏钱。
2、力争比同期普通理财产品收益率高。
3、控制最大回撤,即使出现最大回撤也能持平同期理财收益率。
长期看下来,二级债基以20/80的配置结构取得了良好收益,自2005年以来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5.54%。在二级债基中,80%的债券类投资实现绝对收益,20%的权益类投资用于提升预期收益。
其实,债券基金的分类是比较多样的,有仅投资于债券等固收类资产的纯债基金;80%资产投资于债券,20%投资于可转债转股所形成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一级债基;还有80%资产投资于债券,20%可直接参与股市投资的二级债基以及可转债基金、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等等。
通过对债券基金的组合构建及动态调整,我们完全可以得到一个符合自己风险偏好、稳定获得绝对收益的动态组合,在确定及不确定市场情况下,都能提供较为稳定的收益,同时也有一定向上弹性。重点是,无论市场多么兵荒马乱,仍能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可以说,在刚兑一起不复返的低利率时代,这才是理财的核心能力。
债券基金组合的构建是一件比较个性化的事情,这其中人与人的不同可能体现在:
1、 收益目标不同
2、 风险和回撤目标不同
3、 投资期限目标不同
4、 投资基金选择标准不同
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原理和方法论却是相通的,也是葩姐接下来的系列文章想要具体讲述的。
低波动投资指南
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包括:
如何通过自己的风险收益目标确定并动态调整债券基金组合中的仓位配比?
大类资产配置如何指导组合构建与调整?
中短期我们依据什么进行仓位调整,把握市场机会?
市场上几千只债券基金,该如何选择构建核心产品池?
想追求更高收益,还有哪些增强工具?
投资制度如何建立,包括再平衡,止盈和止损以及风险预算与安全垫?
期待投资者能从即将开启的系列文章中得到一点启发,通过建立并调整债基组合,实现一条一路向东北的收益率曲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