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10:02:29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近日,为进一步完善企业中长期外债管理,提升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和便利化水平,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防范外债风险,促进企业境外融资健康有序开展,国家发改委起草形成了《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包括总则、外债规模和用途、外债审核登记、外债风险管理和事中事后监管、法律责任、附则等六章共三十七条内容。
对此,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邱亦霖认为,《办法》的出台有助于加强企业跨境债务融资的管理。近年来,企业中长期外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8月末,中资离岸债券余额达到10967亿美元,中长期外债成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
不过,邱亦霖同时指出,随着外债规模的快速提升,相关问题也随之凸显。一是中资企业发债主体相对集中于房地产、金融、城投公司等,新兴产业及高端制造行业占比较低;二是企业债务管理能力不足,申请发债规模与自身实力不相匹配,出现“借外债还内债”问题,交叉违约风险提升;三是发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相对较弱,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等风险对冲工具运用率低。因此本次《办法》的出台顺应了形势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企业跨境债务融资的管理。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8月31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欧美国家长期低利率政策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境外融资有所增长;科学合理利用境外低成本信贷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的正常选择。但随着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加息步伐的迈进,境外融资优势逐渐弱化,对中国企业的融资吸引力会明显下降。”
邱亦霖还认为,《办法》从三个方面提高企业中长期外债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强调企业中长期外债用途,突出强调用途不违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以及不违反我国有关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二是加强信息披露,严格按照外债登记操作程序,要求企业申请报告应包含借用外债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和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三是强调企业中长期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并重,要求企业具有健全的外债风险防控机制。
邱亦霖同时表示,《办法》的出台还将有效提升企业外债融资效率,坚持防范金融风险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因为在邱亦霖看来,一方面,《办法》的出台有利于优化企业外债发行主体结构,企业外债资金的使用更加聚焦主业,重点支持引导资金投向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进一步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记者注意到,《办法》指出,企业外债资金使用应聚焦主业,有利于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办法》将同步落实防范金融风险的任务。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框架下,加强企业应对境外发债的风险防控能力。在外部环境整体趋紧的背景下,强化企业外债风险意识,增强企业综合运用互换等工具进行债务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企业中长期外债融资效率。
在外债风险方面,《办法》表示,企业应当加强外债风险管理,结合实际需要合理控制外债规模,优化外债结构。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国际收支状况等,强化外债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合理选择金融市场工具有效规避和对冲可能存在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刘兴国对记者表示,“《办法》的出台,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无关,是长期谋划推进的结果。出台这一《办法》,应该是基于统筹外债利用与发展安全的考虑。尽管低成本的外债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及时满足中国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定风险。”
据刘兴国向记者介绍,这主要有两大类潜在风险:一是外债规模过大,尤其是涉及到政府隐性债务的外债规模过大,可能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一旦大量外债集中撤离,将造成中国企业发展出现剧烈波动,并进而诱发金融系统风险。二是受低融资利率诱惑过度借入外债,大幅推升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无形之中也会推升企业持续发展的风险。无论是外债市场利率的大幅提升,还是外债在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异常时要求提前偿还,都会加剧企业存续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外债融资的监管,让外债服务于中国企业与经济发展。
总之,在刘兴国看来,加强企业境外融资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限制企业融资规模;二是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开展境外融资;三是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境外融资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