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7 18:53:3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 重庆报道
2021年11月30日,三羊马(重庆)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交易,这是2021年以来重庆第五家成功上市挂牌交易的企业。
随后12月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重庆瑜欣平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认为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这次审议的通过也很有可能让重庆再添一家上市企业。
此外,随着北交所的开市,重庆也有两家企业成功登陆北交所,看起来重庆公司在资本化的道路上正在稳步推进。
但重庆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目前依然为0。这个数字正在让这座西部金融中心与科技中心变得尴尬。那么科创板上市企业为0对重庆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重庆是否具备科创板基因?
《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中,将科创板的服务对象定位为,掌握国家战略、拥有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毫无疑问,科技创新是科创板上市企业的主要招牌,那么重庆在科创领域欠缺吗?
从人才方面看,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7月,重庆有高等院校74家,“211”工程大学2所。在渝两院院士共有1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10个。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有各类研究机构1868个,R&D人员16.62万人。全市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有43个,其中2个学科排名前1‰。12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22个院所合作,累计建成“协同创新中心”48个,通过实施“重庆英才计划”等新增国家级高层次科研人才1772名。从数据来看,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重庆还是下了大功夫。
然而,科创投入方面却是另一派光景。根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重庆R&D经费投入526.79亿元,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11%。从数额看,重庆的R&D经费投入不低,但在投入强度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重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4个直辖市中,最高为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为6.44%,其次为上海4.17%,天津也以3.44%领先于重庆。而同为西部城市的成都,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1%,也高于重庆。重庆在R&D经费投入强度上有待加强。
除了R&D经费投入强度上的不足外,重庆在助推股权融资层面也同样存在短板。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入库科技型企业26371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重庆OTC科技创新板挂牌企业650家。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以及资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在OTC的挂牌率仅有2.46%。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十三五”报告,重庆上市公司总数从2015年的43家增加至2020年的57家,5年增长14家,而2021年全年增加5家。2021年,成都新增上市公司14家。从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来看,重庆也落后于成都。
此外,根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重庆证监局对辅导企业的记录是从2014年3月份开始的,而自2014年3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重庆已备案的接受上市辅导的企业累计共有73家,其中3家为港股上市企业回A上市情况;而这之中20家企业最终成功上市,其中2家为港股上市企业回A,1家成功挂牌新三板精选层;6家完成上市辅导正在排队等待审批中,其中1家在港股排队等待审批,1家在新三板精选层排队;2家已通过审批;24家企业正在辅导期;而剩余的21家企业则由于各种原因折戟A股上市,其中瀚华金控为港股回A的情况。以接受上市辅导的数据来看,重庆企业从2014年3月至2021年11月的92个月期间,73家企业接受上市辅导,基数不大;成功上市20家,明确终止上市21家,成功率中规中矩。
没有科创板上市企业还有其他隐忧
上述数据并不一定能反映出重庆科技创新市场发展的全部情况。
海南旭日盛德董事长杜小东对于重庆经济发展从来不吝赞美之词。这也是为什么杜小东将自己公司的主要办公地点设置在重庆,在杜小东看来,重庆的市场发展充满活力。但提起公司的注册地为何不在重庆而在海南时,杜小东则提到一个主要原因,即在重庆注册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几乎不可能。
杜小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2015年以后,重庆几乎就没再批过资产管理公司,甚至是投资咨询类公司都没有成功注册下来的。”
在杜小东看来,尽管重庆的金融规模发展足够快,但在股权投资类机构这块相对落后。“毕竟科创企业很多缺的并不是贷款,而是共担风险的股权投资,大的基金机构都只与大的企业合作,并且重庆大一点的金融机构都是银行以及信托,对初创的科技型企业,略微不友好。”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重庆97家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2932.07亿元;35只创投基金实缴规模42.68亿元,投资188家实体企业;重庆股转中心帮助23家中小微企业实现直接融资25.06亿元;金融机构发行债券239.1亿元。不难看出,在股权融资方面,中小微企业的收获确实不多。
一位投行人士分析称,重庆无科创板上市企业这个事情其实并不简单,不能单纯从当地金融行业是否发达或者科创实力够不够强来说明问题。可以看到,中国近几年先后设立了科创板、北交所等,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资本市场的体量,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这些举措也给市场进行了分层,每一个产业都有自身的特点,每一个市场都有适合相关产业融资的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该人士举例,例如苏州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很多,是因为苏州制造业本身就很发达,在很多产业园里全部都是做智能制造的,这些刚好符合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条件。
在苏州从事外贸的刘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她所在的工业园区内就有不少具备上市实力的公司,而且园区内大部分都是做精密模具制造的,不少企业都在研发方面有持续投入,以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对此,一证券行业投资顾问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重庆无科创板上市企业并不代表重庆的科研能力不强,也不代表重庆的金融行业对科创企业的助力不够。国内正在推进打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现在所看到的每个交易所甚至每个交易板块,都有自己的定位,这样的差异化能使资本市场定位明晰、趋向完善。什么样的资金投向对应的领域和交易板块,这才是最关键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产业属性,比如重庆本身的支柱产业是传统的工业制造,传统工业制造是重资产行业,它的生产工艺迭代以及转型周期本身就很长,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不会立竿见影。再比如重庆的医疗产业看起来也比较发达,而能走上科创板的医疗行业企业几乎都是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跟金钱去孵化,也并不简单。
记者发现,在重庆目前处于辅导期的24家企业中,有8家制造业企业,其中3家为新材料研发制造企业;此外还有5家为生物医药或医疗器械研发类企业。重庆孵化中的上市企业确实契合了重庆本身的产业发展特色。
未来重庆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哪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发现,自中国证监会重庆监管局2014年有辅导备案的记录后,重庆成功挂牌上市的企业一共有20家,这20家上市公司从办理辅导备案信息公示到上市交易的平均耗时为1473天,其中耗时最长的为长江材料,2794天,耗时最短的为三峰环境,665天。
而目前已备案进行上市辅导的24家企业中,有5家自辅导备案以来,已经耗时超过665天。其中,备案时间最早的是重庆华龙网集团,其备案辅导时间为2017年5月15日,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华龙网目前正在更换上市辅导机构,其工作人员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内部已经很久没有与IPO相关的新消息出来了。
之前曾有消息传出计划冲击科创板的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也依然在备案辅导名单中,猪八戒品牌与公共事务总经理张玮玮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猪八戒上市的计划从来没有停滞过,2022年可能将再次对上市发起申请。但是否为冲击科创板,张玮玮却未给出确切答案。
在北京与重庆均有总部的航空航天领域企业零壹空间也已启动上市计划,其品牌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公司已开始上市计划,并且目标为科创板。
2021年11月4日,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对科创板发起申请。山外山也成为2021年10月18日重庆成立企业科创板上市专项工作组后首家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的重庆企业。
看似重庆的医疗行业企业在冲击科创板上确实更顺利,但若想让更多的企业走上科创板,经济占比更高的智能制造可能更需要挖掘。
有多年创投经验的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无论是科创板也好,创业板也好,包括现在北交所,其实都有一个重要方向,那就是在垂直领域中的技术含量。比如,他在宁波很容易就能在食品、小家电、家居、文具甚至贸易领域中间发现创新型企业。袁岳认为,这个时代的创新具有垂直的特点,在某个领域做得很有特色并且专精,更容易在细分领域中成为龙头。
在袁岳看来,重庆不是没有能上科创板的企业,而是对于创新的判断有些局限。他建议,不妨专注于垂直领域中的持续发展,这可能有助于重庆撬开科创板的小缝,能让更多企业脱颖而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期)
2022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