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5 11:02:58 来源:图解金融
自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掀起了一阵违约潮,违约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违约原因五花八门、违约方式也不断创新。这篇文章,狄仁杰将分享一下我国债市的花式违约法。
如果说两年前发生“技术性违约”,还能引起市场的普遍关注,但是现在,“技术性违约”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技术性违约的结局基本都是发行人甩锅给结算中心,但是背后却折射出公司流动性的紧张的现实,一般发生技术性违约后,公司再发债难度巨大,且存量债券估值会出现明显下降。众多曾经发生技术性违约的发行主体,后续债券发生了实质性违约。
曾几何时,狄仁杰只听过银行贷款展期、非标展期;而如今,债市发明家自创造了“技术性违约”之后,再发明了“债券展期”一词。狄仁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只要是债务,那都是可以展期的。
“债券展期”,全程暗箱操作,不用公告,也不用列入违约主体,甚至都不会下调评级!只要“你情我愿”就好,做一个低调的“隐君子”!
HTQC“协商”展期、HBHW“协商”展期、ZMT“协商”展期、ZYDC“协商”展期,就连已经违约近一年的YTNY也在寻求展期,展期年限绝对超乎你的想象,有的债券展着展着,说不定就成了永续债!(不过HBHW还算是有一定契约精神的,目前基本还是按照原本的展期计划兑现承诺,ZMT也在努力偿债。)
为了考虑到部分投资者对债券久期的要求,部分发行人会选择在债券中加入回售条款,例如“M N”这种特殊期限形式,即发行人在M年后,可以选择调整后面N年的债券票面利率。当然,投资人如果对调整后的票面利率不满意,或者其他原因,也有选择回售的权利。
这本是一桩两全其美的好事,然而在这轮金融去杠杆、民企违约潮背景下,却被某些发行人玩坏了。
2016年和2017年,部分企业发行了大量的债券,一般都是“3 2”或者“2 1”,所以2018年、2019年面临较大的集中回售压力,然而整个债券市场投资人对低资质发行人,尤其是低资质民企发行非常排斥,甚至一刀切,导致它们再融资压力受阻,“借新还旧”的老套路失灵。
发行人短期内筹集不到足够的回售资金,不得不去和债券持有人协商,打感情牌,倾诉一下去杠杆政策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流露出被金融机构歧视的不满与无奈,再暗示如果债券持有人执意回售,公司可能面临重大危机,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对债券持有人更加不利。
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可能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劝退回售,为公司争取时间,哪怕是短暂的一年也好。
债券契约规定到期还本付息,所以不管是逾期还是提前兑付,从契约的角度,都算违约。
如果发行人信用资质增强或者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则提前兑付对投资人不利;
如果发行人信用资质降低或者市场利率水平上升,则提前兑付对投资人有利。
例如:
“14宣化北山债”、“14海南交投MTN001”于2016年4月拟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提前偿付本息事宜,显然,两家发行主体信用资质正常,有足够的兑付能力,但是2016年整体的市场利率水平要比2014年低,所以债券提前兑付显然对投资人不利,遭到投资人反对。
“16名城03”、“16齐成01”等债券于2019年选择提前兑付,在民企违约潮之下,能按期兑付已是万幸,提前兑付,更是令投资人长舒一口气。
永续债本是发行人用来美化资产负债表的一个工具,一般是资产负债率高的房企或者其他企业,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发行的,行业内大部分计入权益科目中的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科目,一般期限条款是3 N,5 N等,并设有利率跳升条款,一般是300BP,但是也有其他的,比如200BP甚至更少。
以前,行业内普遍认为永续债不会真永续,到赎回期之后,发行人会选择赎回,毕竟300BP的利息惩罚还是很高的,可是谁想到金融去杆杠,中低资质民企信用利差大幅扩大,一些企业不要说加上300BP的利差,就算是加上500BP也发不出去,所以有些精明的永续债发行人当然选择不赎回咯,反正我是合法的耍流氓!
比如“15海南航空MTN001”,“16吉林交投MTN001”,一不小心就从债权人变成了股东。
PS: “16吉林交投MTN001”成为了市场中首只“违约”的城投永续债,也给城投的刚兑信仰沉重一击。
由于私募债信息披露要求少,违约影响相对较低,部分流动性紧张的发行人,可用资金不足以兑付所有债券,所以会选择优先保公募,违私募;
部分集团型企业,集团和旗下子公司(尤其是上市子公司)均发行了债券,当集团遇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有的集团会独扛,保住旗下核心子公司(JG、TB);而有的集团会和子公司共患难(SB、YT);也有的牺牲子公司,力保集团(TW)。
虽然说母子公司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彼此之间的债务违约应该是独立的,但是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纠葛,法律界限有时候很难划分清楚,甚至会有无形之手干预,实际情况往往比想象中要复杂,问题处理起来要比理论上棘手的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