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1 17:54:49 来源:金融界
2018年债市的春暖花开,给被动型债券基金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在债牛行情的推动下,债券指数基金和债券ETF迎来爆发式增长,去年一年新增规模达850亿元。
随着指数编制对主流交易品种及投资期限的全方位覆盖,公募债基开启了新一轮产品创新周期。作为老牌固收专家,鹏华基金固收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迅速将产品布局提升至战略规划高度,对债券工具型产品进行长远布局。
近日,鹏华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刘太阳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指数化、工具型债券基金将引领固收产品的创新发展,重筑公募债基的竞争赛道。被动投资管理能力也将成为固收团队不可忽视的核心竞争力。
据悉,鹏华基金首只指数型债基——鹏华中债1-3年国开行债券指数基金(007000)正在发行,后续将推出完整的系列产品。
被动型债券基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年多来,资管新规在重塑资管新格局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刘太阳认为,面对资管行业的激烈竞争,顺应净值化产品的发展趋势,公募基金应发挥自身的投资优势,而积极布局指数化产品成为利用公募产品优势实行突围的一大关键。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球重要债券指数将逐步把中国债券纳入投资标的,将释放规模可观的境外投资需求。此外,伴随养老金等长线资金入市,资产配置需求的抬升有望增加全市场对指数化产品及工具的需求。
作为具有14年投资研究经验的固收老兵,刘太阳在回顾公募基金债券投资的发展历程时深有感触。他说:“经历不同市场风格的考验,我们深刻感受到分散化投资、谨慎规避个别资产风险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动投资有助于分散化投资,减少单个资产下行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
据介绍,指数基金凭借其产品设计的特点,天然具备分散风险、降低人为扰动影响、降低管理成本等优势。在刘太阳看来,相较传统的主动型债券基金,债券指数基金通过指数化分散投资,能够有效降低个券下跌对投资组合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够降低对基金经理个人择时、选券的过度依赖,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的扰动。此外,更便宜的费率,也能让投资者享受更高的投资收益。
被动型债券基金规模突破千亿
1986年,美国先锋领航集团推出第一只债券指数基金。此后,全球债券指数基金发展势头迅猛。彭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1日,全球市场(除中国外)债券指数基金和债券ETF的总资产量合计达1.82万亿美元,美国市场的债券指数基金和债券ETF管理规模则超1.24万亿美元。
和海外被动型债券基金相比,我国债券被动投资起步较晚,发展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据刘太阳介绍,截至2018年底,国内债券指数基金规模刚刚突破千亿元,达1056亿元。
对于债券工具型产品的未来,刘太阳充满信心。“2016年以来,债券指数基金在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交易品种与期限结构的扩展与升级。目前,全市场的债券指数基金已较为全面覆盖了主流交易品种及期限结构。我们相信,随着国内债券市场投资标的和交易机制的不断成熟与完善,未来被动型债券基金会根据客户投资需求,持续完善投资品种分布,实现更大的发展。”他说。
被动投资管理能力事关核心竞争力
“一直以来,攻守均衡、穿越牛熊、提升主动管理投资、战胜市场是我们衡量固收团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我们认为,在债券投资进入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被动投资管理能力也将成为固收投资管理机构不可忽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高度重视指数化、工具型固收产品的布局。”刘太阳说。
他分析道,风险特征各异的工具型产品,能够更灵活、更充分地满足不同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在债券工具型产品的布局过程中,固收团队将发挥自身投资优势与资产管理经验,与银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推进产品方案创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正是基于对行业及市场环境变化的敏锐观察,2018年四季度,鹏华基金固收团队明确提出将债券工具型产品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重点。
刘太阳说:“我们相继制定了涵盖利率与信用产品的债券指数基金、债券ETF、债券主题指数基金等产品的储备及发行计划,并积极参与行业固收指数型及其他产品的重要创新试点。在夯实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基础上,鹏华固收团队将进一步完善被动投资工具的产品布局,力争打造实现主流投资品种与主要期限结构多维度覆盖的产品线,以满足投资者资产配置过程中的多元化需求。”
“对于固收业务创新的前瞻性研究,我们团队也期待进一步与监管机构、交易所、指数公司等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固收市场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建设,为公募固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投资回报。”刘太阳表示。
本文源自上海证券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