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06:3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生态扶贫助力中国啃下“三区三州”脱贫“硬骨头”
中新社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 陈溯)在中国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三区三州”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三区三州”地区地处偏远、先天条件不足、增收渠道缺乏,同时也多为森林草原区和生态脆弱区。为解决“三区三州”的脱贫困境,中国推出生态扶贫,成为一剂治贫良药。
今年50岁的艾则孜·加马力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科克布运村民,他家中有6口人,由于妻子患有腰间盘突出病,为照顾妻子他无法外出务工,加上治疗费用高昂,家庭经济一度十分困难。不过,2018年的“生态护林员”岗位让家里的日子出现了转机。
艾则孜·加马力告诉记者,2018年9月,村里开始招聘“生态护林员”,选聘成功后,他管护起家乡约1500亩左右的林果园。
“当了生态护林员以来,我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他向记者算起了账,“生态护林员加上公益林补偿,一年我就能领到10000余元(人民币,下同)的工资,加上我自己养的牛,种植的小麦、棉花,每年也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到2018年年底时我家就脱贫了。”
像艾则孜·加马力这样受益于生态扶贫的“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居民还有很多。
除了设置造林护林公益性岗位,“三区三州”地区还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林果业及生态旅游业,为当地脱贫致富“自我造血”铺路。
比如青海的玛可河林区,当地有农牧民6千余人,是纯藏族聚居区,2014年林区人均年收入仅1336元。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在农牧民中落实营造林工程和生态管护员岗位,使曾经的“伐木人”变成了“造林人”“护林人”,每个生态管护员每年固定收入2.16万元;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建设藏茶种植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了当地绿色发展和居民增收,农牧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自力更生。到2018年时,玛可河林区国家级贫困村格日则村提前实现整村脱贫,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1490元。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三区三州”地区的生态具有脆弱性,用普通的发展模式很难实现脱贫致富,生态扶贫是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去实现减贫,一方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一方面能够给当地人增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表示,生态扶贫对增收来讲是一个弱变量,但对于一些特殊地区来说却是强变量,比如“三区三州”等生态环境脆弱区、破坏生态环境将付出很大代价的地区,生态扶贫就是一个很好的脱贫方式。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28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共选聘11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比既定目标高出122%,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带动近16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288元。
对于“三区三州”地区来说,生态扶贫的方式是否可持续?实现脱贫后应如何进一步致富?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扶贫政策是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政策,生态扶贫是可持续的。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发展林草特色产业,在促进生态保护和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稳定脱贫不返贫。
汪三贵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区三州”地区可以说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居民对特色产品、生态产品、生态旅游有了更高的要求,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消费这些产品,“虽然目前生态护林员的岗位主要是由财政支持,但‘三区三州’地区通过生态扶贫,生态环境将持续变好,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以及随着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吸引更多人前来消费,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这将是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党国英表示,对于特别偏远、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在现有措施实现脱贫的基础上,下一步还可考虑进行移民搬迁,使当地人能够走出大山、参与到现代分工体系之中,获得更好的增收致富渠道。(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