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06:34: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中央政治局为何定调中国经济要打“持久战”?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 王恩博)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除了制定“十四五”规划,中国还在谋划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此次会议的议程之一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曾多次参与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工作,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其实是中国制定五年规划的一个惯例,虽然并非每个五年规划都如此,但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会既规划未来五年,又对一个更长阶段的发展作出展望和总体设计。
当前时间节点有何特殊之处?本次会议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董煜分析说,此前,中共十九大已经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这意味着“十四五”规划处在中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点,所以不仅要对未来五年作出安排,也需要在十九大已经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展望“新两步走”的第一步应如何实现。
此次会议着眼长远,一方面由于中国当前正处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点,另一方面还源于眼下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在强调中国经济“稳步恢复”“韧性强劲”的同时,会议也提醒,“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如今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是短期问题与长期结构性问题相互交织。”董煜指出,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过去,因此需要从底线思维来思考问题,尤其制定规划时要从整个国家发展的平衡性、可持续性去切入,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安全与健康,从而真正一步步往前走。
基于“持久战”的判断,此次会议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此,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在疫情外生冲击和逆全球化结构性压力叠加的大背景下,抱残守缺或固步自封无助于破解存量博弈的陷阱,构建双循环正在成为中国打造升维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于双循环以民生和实体为先,随着全球贸易格局重构和价值链体系再造,内生消费和产业升级有望形成闭环,形成稀缺的增长动力。
着眼长远,亦须脚踏实地,从此刻起步。对于眼前的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表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程实指出,疫情发生后全球经济面临全面衰退的极端情形,考虑到疫情二次暴发的“灰犀牛”风险将继续抑制经济复苏速度和幅度,稳健内需已经成为全球稀缺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相对较快地结束了疫情冲击下的探底,且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引擎积极向好,有望成为整体疲弱的全球总需求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此外,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受控,市场对一段时间以来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会否退出颇为关切。
此次会议明确,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董煜认为,上半年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力度已然不小。下半年中央或更注重如何推动已有政策真正落地,让每个微观主体都能感受到其效果。与此同时,由于下半年经济形势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宏观政策也会体现出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把握好力度和尺度。
此外,宏观政策协同性如何体现亦将成为下半年的一大看点。董煜说,在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之外,未来一些需要破解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等更多方式达到目标。这些政策组合在一起,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