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0 12:07:01 来源:券商中国
这些公募“追风”总是慢半拍!频繁高位力推主题基金,踩错风口再换新概念,照顾基民赚钱还是公司获利?
基金公司在行业高位推出的行业主题基金,除了喂饱基金公司,已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一个基金发行规律引起许多人士的注意,基金密集推出行业主题基金,通常利用了上一年度的行情,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上一年度行业概念爆火,牛股层出不穷,散户关注度高,因此在次年及时在高位推出行业主题基金,就颇具“说服力”,但如此一来,高位推出行业主题基金,喂饱基金公司却瘦了基民。
与当前科技主题基金相比,十年前的资源主题基金也是如此,在利用2010年资源股炒作行情后,基金公司在次年(2011年)密集推出资源主题基金,借住上年行情大量吸引资金认购,然而“追风”总是故意慢半拍的基金公司,在高位推出行业主题基金后,才注意到市场风格即将变化,再变更基金名称追新风口,而忽视暴涨的行业主题风险正在聚集,资源主题基金的破灭正是此类现象的最好诠释。
科技基金热销令投资者梦回十年
2020年1月开始,当科技股运行至相对高位、炒作氛围浓厚之际,基金公司“恰到好处”的开始力推科技主题基金,大量吸引资金认购,这一现象似曾相识,令许多投资者恍惚间回到十年前的景象。
2010年十大牛股中,资源股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排名第三的广晟有色全年涨幅高达316.47%,稀土概念的光环令广晟有色在2010年大放异彩。2010年初至4月末,主要稀土氧化物的价格均出现大幅上升,这一背景下稀土资源类股票掀起较大涨幅。
排名第五的 *ST威达,在2010年年涨幅278.24%,停牌两年有余的*ST威达在2010年5月复牌,该股从一家医疗器械公司重组变身矿业资源股,成为当时A股唯一一家以银矿采选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在银价2010年飙升84%背景下,*ST威达获得散户、机构的极力追捧,股价从2010年5月5号起步,连续15天涨停,并在2010年12月初创出股价历史新高。
排名第九的是领先科技(现为ST金鸿),2010年全年涨幅也高达221.14%,2010年9月9日,领先科技公布中油金鸿天然气输送有限公司借壳上市的详细预案,借壳领先科技的中油金鸿将成为燃气上市公司的龙头,由于中油金鸿是国内天然气领域中下游重要的能源运营商,因此,领先科技成为2010年A股的又一只资源概念牛股。
但如今,产业趋势早已变化,上述资源牛股的股价已从最高42元,一路跌至当前的1.6元附近。
排名第十的是精功科技,它也被当做资源概念股轮番炒作,2010年全年涨幅也超过两倍。在太阳能概念的驱动下,市场关注到精工科技在2010年多晶硅炉技术取得突破,主流太阳能大厂订单不断,持续刺激该股拉升股价。
基金公司只有在高位才能吃饱?
显而易见的是,当中证内地资源指数从2010年7月5日到11月8日,短短四个月暴涨了79.6%后,公募基金公司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吸金做大规模的机会,因为同期沪深300指数只有40%的涨幅,较上述资源指数跑输了30个点。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华南地区的一家超大型基金公司,也在2011年利用2010年过去一年的行情,作为基金发行的卖点,该基金公司在2011年7月正式推出资源主题基金,募集资金规模高达24亿,这一规模在十年前极为惊人!
但不幸的是,许多资源主题基金毕竟是在资源股已经上涨一年之后才密集推出,实际上如果考虑到资源股的大行情已经从2008年正式启动,资源股实际上涨周期已经超过3年,意味着基金公司在2011年发行资源主题基金,几乎可以称为高位“抢钱”。
因此,上述华南地区的这只大型资源主题基金,马上就被还以颜色,因为该基金成立第二年就注意到,2012年的行情就已经没有资源股什么事了,2013年的资源股就更被扔在角落。
“我们公司的资源行业研究员从2012年开始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当然有的研究员这个时候开始转行研究TMT。”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研究员曾向券商中国记者透露,资源股经历2008年至2010年的牛市行情后,2012年后资源股就已经失去吸引力,连行业研究员都注意到需要研究其他新的行业。
这恰恰说明基金公司在2011年密集发行资源主题基金,对投资者极具误导性。上述大型资源主题基金在2012年底就规模已是成立初期的30%,而到2020年3月,这只资源主题基金的规模还不到4亿,只剩下一个零头,降幅高达83%。
另外,净值表现上,由于资源股已只剩下阶段性机会,长周期机会基本丧失,上述资源主题基金自2011年8月成立以来,9年亏损了21%。
资源基金追错就追新兴产业?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都会在上涨一年后推出新基金,2020年的科技基金建立在2019年的科技股大行情上,2011年的资源基金也是建立在2010年的资源股行情上。”华南地区一位业内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直言,散户通常受上一年的行情影响较大,基金公司推出行业主题基金因此也都考虑上一年的表现,即便上一年很好,第二年大概率就出现高位风险,但这并没有破解的办法,基金公司要吃饭,而散户爱追高却不愿意抄底。
长盛基金就在2011年推出了资源主题基金,长盛基金在2011年10月底发布公告,长盛同祥泛资源主题股票基金在2010年10月26日合同生效,首募规模9.4亿份。在十年前,9亿的募集规模已经很可观,这已经是2010年10月份成立的基金中规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了。
不过,长盛基金在高位推出资源主题基金,事实上就是一次高位“套牢”的行为。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长盛同祥泛资源主题基金在2011年10月成立,两个月后该基金就出现问题了,因为投资者当时已经注意到市场风格开始出现变化,在2010年疯狂的资源股到了2011年底已经不太“灵光”了,因此,这只基金仅仅两个月就出现规模大幅缩水,缩水比例超过70%。又过了,三个月,长盛同祥泛资源主题基金基金再次缩水超过60%,只剩下不足8000万份。
更悲催的是,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直至今年三季度末,长盛同祥泛资源主题基金基金的份额已不足5000万份。
长盛基金不愧为“追风少年”,利用2010年全年资源股行情,在2011年推出资源主题基金,而当资源股失宠了,2013年A股开始流行互联网科技,牛股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移,战略新兴产业来了,规模缩水80%的长盛同详资源主题基金又想起通过变更基金名称,希望借助新的风口再次吸金。
当2010年一整年流行资源股,长盛基金于次年推出资源主题基金,但当2013年画风突变,一整年又开始流行新兴产业的股票后,上述基金公司又在第二年想出新花样。
2014年3月发布公告,长盛长盛同详资源主题基金变更为长盛战略新兴产业基金。据悉该基金变更后的投资对象为高科技、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但是,投资者已经不太相信每次只会在风口上涨一年后,才想起追风的基金。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长盛同祥泛资源主题在2013年底更名为长盛战略新兴产业基金,截止2020年3月底,虽然更名的确吸引了一些资金,但总的规模也仅维持在2亿左右,较最初的9.4亿规模,降幅高达78%。
事实上,长盛利用资源股过去一年的爆炒行情,在次年巧妙推出资源主题基金的现象,仅是基金公司利用炒作行情高位吸引散户认购基金、做大规模的一个典型现象,这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在基金行业极为普遍。
基金发行为何未注意行业风险?
QDII基金在资源主题上的布局,也是一样的操作。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在2011年也开始布局资源主题基金,该基金在2012年3月开始造势,并在2012年4月开始发行,最终募集资金规模超过6亿。但仅仅半年时间,这只资源主题基金的规模就暴跌了90%,到2013年3月底剩下不足3000万,到2019年8月,彼时科技股行情正如日中天,虽然是QDII基金,但海外的科技股表现也不俗,这只基金就更没法玩了,规模就只剩下2000万。
在这种背景下,交银全球资源基金被迫宣布清盘,2019年7月,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了交银全球资源基金合同终止及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的公告。
不过,交银全球资源基金虽然已经缺乏吸引力了,但至少在清盘前在海外市场还是赚到钱。
显而易见的是,资源型基金推出的时点非常重要,宝盈资源优选基金可能是一个例外,该基金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同时该基金实际上与传统印象的资源主题基金投资范围有较大区别,“资源”二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该基金持股长期以来偏向消费与科技。也因此使得宝盈资源优选基金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从2008年4月成立时的5亿资金增长到2020年3月底的18亿,规模增长超过3倍。
相比以上,部分基金公司在2011年推出覆盖资源股的行业指数主题基金,就实在令业内人士费解。一些投资者疑问,难道基金公司真的看不出来,从产业趋势上资源股已经是明日黄花了吗?显而易见的是,指数类的资源主题基金风险可能更高。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国投瑞银基金公司2011年7月推出的国投瑞银中证资源指数基金,跟踪目标为中证上游资源产业指数 ,当时这只基金募集规模为7.26亿,实际上该基金的2011年的募集很大程度上利用了2010年的资源股炒作行情,但2011年成立后至2020年,9年时间内该基金的规模只剩下1.36亿。截止目前,这只资源主题指数基金在历经9年的投资运行后,累计亏损幅度已经达到37%。
“这些基金原本都是追资源股的风口,结果发在风口快结束了,等到科技股行情来了,基民谁还愿意持有这样的基金。”华南地区的一位私募人士直言,基金公司发行产品的择时更像是散户。
而今,虽然科技股长期趋势向好,但基金公司在科技股拉升12个月、暴涨数倍后,才于次年密集推出科技主题基金,亦说明公募基金的投资运营仍然具有很强的投机性,似乎还停留在十年前公募基金的运营水平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