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12:07:03 来源:新浪财经
“功成于韧 —— 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信念”2020新浪财经云端峰会于6月8日-10日举行。6月10日,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洪章出席并演讲。
王洪章表示,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同时又面临着疫情对全球经济包括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国际经贸关系合作受阻的情况下,每个经济体都难以充分地融入到全球化中。
王洪章认为,当前国际经贸关系处在严峻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情况下,更稳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说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是今后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补充。
在王洪章看来,回顾过去和纵观现在全球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以城市向外辐射的城市经济群,借助各城市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来实现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城市群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也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国际上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美国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的城市群、亚洲的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欧洲的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的城市群,上述五大城市群都是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
二是,国际市场间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这也是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国际市场间、城市间的协议的方式,比如《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自由贸易协定》等等,来打造利益共同体,来实现经济、投资、贸易的共赢。国际市场区域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相互博弈平衡的结果,在成员国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开放,这样既能保护各国的利益,又能满足扩大开放的要求。(新浪财经 刘娜)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洪章:各位专家好,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功成于韧”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信念云端峰会。
2020年的确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一年,新浪财经组织这次讨论会,我觉得非常有必要。2020年不仅仅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一年,2020年这些事情可能对今后的中美经贸关系包括国际经贸关系,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变。特别是美国在国际贸易关系上奉行单边主义,不断地破坏现有的国际经济的秩序,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关期,同时从去年年底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疫情对全球经济包括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所以当前局势下国际经贸关系合作受阻的情况下,应该说每个经济体都难以充分地融入到全球化中来,大家已经看到了现实。区域内各国由于地理条件、人文史观和经贸往来便捷等条件的驱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共同的长治久安、稳定、快速地发展,从而建立起以区域贸易协定为形式的经济市场投资关系,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且完善区域经济合作的密切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择。
区域的一体化,并且完善区域经济合作这种密切关系,它既可以实现区域内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同时又可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以合力来激发整个区域经济增长活力。
所以说在当前国际经贸关系处在严峻的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受阻的情况下,更稳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说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是今后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补充。
回顾过去和纵观我们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大家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以城市向外辐射的城市经济群,借助各城市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来实现整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城市群是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也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的发展带动了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国际上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还有美国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的城市群。还有亚洲的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的城市群。还有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还有欧洲的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的城市群。这五大城市群无疑不是本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带,这是一个。
二是国际市场间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形式。通过国际市场间的、城市间的协议的方式,比如《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比如《自由贸易协定》等等,来打造利益共同体,来实现经济、投资、贸易的共赢。
国际市场区域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相互博弈平衡的结果,在成员国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开放,这样既能保护各国的利益,又能满足扩大开放的要求。
当前国际区域市场发展极为迅速,从最早的欧盟到北美的自由贸易区,一直到亚太经合组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再到近几年东南亚积极推进的东盟“10+5”《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还有中日韩自贸协定等等。
所以,区域合作的数量不断地在增加,区域化模式也在逐渐地从地区性的合作集团发展到自由贸易区、完全海关联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等等。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中央在西部大开发、东北的全面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在这个基础上又陆续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融合发展战略。今年在人大政协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再次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同时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的带动作用,这在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该说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长三角三省一市的2019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23.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将近1/4。长三角在经济产值、经济活力和一体化的发展水平上均居于我国城市群的首位。另外,京津冀区域各大城市特色优势也非常鲜明,而且互补的作用也比较好,协同效应现在正在逐步地增强。另外,最近几年中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大湾区建设是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础上纳入香港和澳门,来实现大湾区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而且这种区域化的发展从长远看辐射力可能会更强大。2019年粤港澳地区的经济总产量大概是11.6万亿元人民币,而且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从目前看已经与世界上最大的湾区城市群相当。这是国内的区域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
在这个基础上我国最近几年也在积极地构建国际上区域经济合作,比如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有望在今年年底签署。而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设现在也在积极地推进,也经过了多轮的谈判,进展态势也比较好。另外,为了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们国家最近几年已经批准设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把沿海城市几乎是全线打通了。在自贸区的基础上,最近几天大家又看到中央又出台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个重大的措施,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建设方案》,这个“总体方案”附带了大量的优惠政策,经济、财政包括金融,特别是海关等等优惠政策。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把海南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的自由贸易港。
所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战略部署”,应该说区域经济建设上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在区域发展上和区域协调的机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还有一些不足。比如说在国内方面,在围绕城市整体区域一体化建设方面,同一个区域城市间的制度以及行政壁垒也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存在行政方面管理的一些制约方面的问题。另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交通物流包括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协同机制还有待成熟。所以,区域间的发展应该说仍有较大的差距。另外,个别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足。上面的因素构成到一起,我们觉得成熟的辐射力和城市的影响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一个问题是产业链的互补和延伸程度不够。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相较世界级的城市带,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们国家城市群建设过程当中、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尽快补上的短板。
还比如我们在国际市场的区域合作方面,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自贸区和自贸港这些方面,我国还仍然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还有待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推广。
另外,沿海开放地区与内陆城市群的内外的联动效应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后疫情时期,我们应该在政策制度、管理机制包括产业链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加强创新的力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下面几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第一,在国内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上要坚决破除行政、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壁垒,这方面的壁垒还是比较多的。通过消除这方面的壁垒来强化区域内各省市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在人才、资源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还要推动制度和机制的高度对接。因为这些方面制度是分割的,机制是不相吻合的,那么在区域一体化过程当中肯定会成为(影响)经济、市场、技术、资源相互科学地和合理地流动,也会影响无缝对接。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引导生产要素有序地自由流动。
另外,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效果可以告诉我们信息通讯是(有)空间的,道路也是畅通的,但如果要是出现问题,现在看主要是我们行政管理、法律环境,包括我们的思想意识在生产力要素的科学合理流动上,在区域的一体上,这些方面应该说有一些隔绝。所以,解决我们的行政管理、法律环境包括思想意识,在时空上的顺畅和流通,我们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在下一步的区域一体化当中要进一步破解这方面的掣肘。
第二,要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要想使区域经济作为一个总体协调发展,完善各个城市的职能和分工,这是关键。产业链最主要的是互补的关系,解决城市的职能和分工,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够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在产业分工过程当中要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上游的延伸主要指的是加强科研开发和创新,我们这方面应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样就可以使优势产业不断地获得技术上的支持,下游的延伸主要是瞄准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建立好消费网络和信息网络,来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这两端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当中现在看是一个短板,而且劣势也比较明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我们仍然存在着像第三产业短板、科研开发能力和科研开发的费用投放都很不足,这两个空间仍然比较大。所以,像第三产业我们国家发展比较好的,像上海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得比较好,但是上海市2019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足10%,其它区域问题可能更突出。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第二个方面可能要加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过去的发展过程当中,大家知道大型城市更加注重资本、技术、人才、教育、卫生等方面资源的集聚,这样可以保住在这个区域当中这些大城市的龙头地位,来实现快速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过程当中,大城市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应该强化向周边城市的辐射外溢效应,特别是在创新协同方面,要深化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来提高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形成“科创走廊”,形成一条线,使大城市的科技能力、人才、教育、卫生这些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向外辐射,通过“科创走廊”形成一个辐射带。同时也要在健康医疗、智能制造、5G等这些新兴战略产业上也要加强合作,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对东北、西部、中部地区来看,城市群的发展相对是落后的。所以,在下一步的城市群的发展上,要加强对这些区域内中心城市资源投入,来提升城市的战略地位,更好地发挥出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
最后一个方面,可能要进一步推广自由贸易区建设,特别是中央最近提出的海南的自贸港的建设,打造面向国际区域高水平合作,并且可以与内陆城市形成内外联动发展的这么一个态势。
我国的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只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相关的政策制度,可以在试验区内大胆地进行尝试,并且可以将优秀的经验向全国更多的地区进行推广。自贸港应该说是最高级的开放形式,我国有条件要整合更多的港口资源,推广自贸港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当然这条路还很长,还需要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统筹考虑。比如说在大连,国家已经提出来大连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能不能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大连的自由贸易港,把大连打造成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依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
另外,可能还要强化国际经济合作区与内陆城市群的协同效应。比如长三角地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内陆城市与“一带一路”沿海国家的双向投资合作,这里面的空间也很大,包括双向的经贸联系。再比如现在正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发展,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内外联动等等。这样“集群”、“中心”、“自贸区”、“自贸港”,也包括各种开发区、特区、试验区,从而实现对外开放的总体发展的战略和态势,以及和各个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上的协同。这样来讲就可以有利于聚集国内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新格局。
总之,我们感觉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面临的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多变和国际上单边主义盛行这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下,推动区域一体化经济发展这么一个新的格局,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国内的经济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当前破解国际经贸关系的困难和掣肘非常好的一个形式。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为今后的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打下一个更好的基础。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