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16:07:03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是谁制造了海航的败局?
三联生活周刊
文|谢九
近日,海航集团发布公告,海南省人民政府牵头成立联合工作组,全面协助、全力推进本集团风险处置工作。过去两年一直在流动性风险中挣扎的海航,最终还是无力靠自己走出危机。
海航集团官网发布公告在很多网友眼中,海航的口碑其实一直不错,以其独具特色的服务赢得了很多网友的认可。国际权威的Skytrax最佳航空公司排名评选,在全球400多家航空公司中,海航去年还高居第7位,也是国内唯一跻身前十的航空公司。这样一家外界评价颇佳的航空公司,为何最终走向了这样的败局呢?
2017年6月份,对很多民企大佬们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刻。银监会突然对国内各大银行发出窗口指导,要求排查包括万达、海航、安邦和复星等数家企业的授信及风险分析,重点关注并购贷款及内保外贷的情况。这几家风头正劲的明星公司由此迎来命运分水岭。
万达的反应速度最快,在当年7月份就甩卖了数百亿元的资产,从事后来看,万达的断臂求生,也为自己迎来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安邦则是逆流而上,在风口浪尖上继续扩大海外投资,结果结局最为悲惨,创始人吴小晖获刑18年,安邦被接管之后,重组更名为大家保险公司。而海航的结局处于二者之间。
海航能够从一家地方性民营公司,最终跻身全国第四大航空公司,成长速度之快离不开举债扩张。从海航的发展历史来看,第一个扩张期始于2008年,当时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货币政策开始放松,海航抓住机会大幅扩张,从公司历年的总资产变化来看,2007年,海航的总资产只有200多亿元,但是到了2010年,海航的总资产就已经超越了1000亿元大关。而海航的举债扩张也带来了很好的业绩回报,2008年,海航的净利润还不到1亿元,但是到了2010年,海航的净利润将近6亿元。
在尝到甜头之后,海航就开始在债务扩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2010年,海航的负债是800多亿元,在2018年底,负债最高达到了7500多亿元。和早年的扩张不同的是,海航近年的扩张大多都是海外收购,而且很多还是和航空主业无关的资产,2016年以60亿美元收购了IT分销商英迈公司,后者是世界500强之一;耗资30多亿欧元,收购了德意志银行将近1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6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1/4的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海航的境外收购金额超过400亿美元,超过万达和安邦,成为中国最大的境外买家。作为一家民营航空公司,在海外进行如此规模的收购,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当然,也超过了海航自己的掌控能力。
以海航为代表的中资企业在境外“买买买”,事实上已经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海航这些海外买家,资金来源无非是国内银行,收购之后如果整合成功,海航将享受巨大的利润回报,而一旦失败,银行将成为真正的风险承担者,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道德风险。
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国内金融系统嫌贫爱富的借贷文化,鼓励了海航这样的企业激进扩张,将道德风险推到了极致。2017年底,海航发布了一条集团新闻,表示八家国内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驻琼主要负责人赴海航集团洽2018年授信合作事宜。“截至目前,海航集团获得各大金融机构授信总额超过8000亿元,还有3100亿元授信未被使用。”在海航已经被银监会重点点名之后,各大银行对海航还如此厚爱有加,这也就不难想象过去几年银行对海航给予了多大的支持。在如此丰富的信贷资源面前,海航又如何能遏制扩张冲动?银行对海航的偏爱,其实就像在给一个消化能力有限的小孩过度喂食,最终的结果也是将海航推上了不归之路。
当海航的海外收购到达高潮之际,国内的金融环境开始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去杠杆由此拉开序幕。2017年4月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将金融去杠杆推向了高潮。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6月份,银监会开始要求重点排查万达、海航等几大海外买家。也正是从2017年以来,我国的三大攻坚战中,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一直排在首位,随后才是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在当时还在疯狂扩张的海航,其实已经踩到了一条重要的政策红线。
除了向银行大规模举债,海航还将资金用于海外收购,这是海航犯下的第二大错误。在海航海外大规模扩张的2015和2016年,国内正面临外汇储备缩水、人民币贬值以及资本外流的巨大压力,而海航在此时将资金大规模海外投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在事实上造成资金大规模外流。
2015年以来,我国一直看上去非常雄厚的外汇储备开始快速下降,高峰时期我国的外储一度接近4万亿美元,但是2015年缩水了13%,2016年继续缩水了10%,到了2017年1月份,外汇储备更是跌破了3万亿美元大关。人民币也随之大幅贬值,一度几乎跌破7元大关,而随着外储大幅缩水,当时国际市场甚至认为,中国央行已经没有能力维稳人民币汇率,外汇市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航还在风口浪尖上大规模消耗外汇储备,向海外转移资产,显然又踩踏了一条敏感的红线。
随着海航、万达等公司成为监管重点,曾经的买买买迅速变成了卖卖卖。2018年7月海航创始人王健在法国意外摔死之后,陈峰重新走到前台,主导了这几年海航的资产大甩卖。但是短时间之间想要将手上的资产以合理价格卖出也并不容易,2018年以来,海航处置了3000多亿资产,但是截至去年上半年,海航的负债依然高达7000亿元,债务危机依然泰山压顶。
在去年年底的内部新年献词中,陈峰表示海航在2019年“圆满完成了任务,即将迎来曙光。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不过,海航在2020年等来的不是曙光,而是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爆发,航空业成为重灾区,成为压垮海航的最后一根稻草。
政府工作组介入之后,海航最后的命运如何其实已经并不重要。真正值得反思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大量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嗷嗷待哺,但与此同时,像海航这样的公司却拥有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贷资源,即使出事,最后也会因“大而不能倒”的风险有人出手接盘。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何在?如果这样的金融乱象不能得到根治,即使这次能够解决一个海航的问题,日后也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海航”。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