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 10:07:25 来源:第一财经
新基建新消费上马 双轮驱动稳增长
祝嫣然
在国内产业升级、宏观政策支持背景下,3月5日“新基建”板块大涨。机构指出,新基建投资强度将显著加大,初步估计有望达到接近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新冠肺炎疫情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短期冲击的同时,也刺激了新消费、新业态的创新发展。为应对疫情影响,消费、基建投资等内需依然是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发力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指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同时,会议还强调了“新基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此前,已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显示,总投资接近25万亿元,2020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近3.5万亿元。
业内分析,未来几年将是我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时期,在市场驱动与政策支持的双重利好下,新基建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创造新优势、打造新动能。
加快“新基建”进度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4日,新基建相关的概念中,云计算、光模块、大数据、高频PCB等概念指数节后涨幅均超过20%,存储器、工业互联、射频天线、5G、人工智能物联网、特高压等概念指数节后涨幅均超过10%。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表示,在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也能对冲外部环境变化和投资下行的压力。未来,新基建的预算内投资和带动投资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增长,将有利于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而带来业绩驱动的投资机会。
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有着更多科技内涵,聚焦的领域比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都是面向未来的“硬核科技”,符合产业升级需要,也代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今年以来,“新基建”多次被提及。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2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相比消费拉动经济,基建投资作用更显著、直接。”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不过,新基建不是个新概念了。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的重要政策方向。”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新基建不仅有着拉动投资需求、优化现有基建结构的作用。其涵盖的七大领域对我国战略发展的新兴制造业有带动作用。建设过程的巨大需求量,或能让市场涌现出一部分更有价值的企业。”
华创证券认为,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型基建,其中21个省份表示推动5G建设与布局等相关工作。从已发行专项债的项目投向来看,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园、冷链物流等新基建所占比重已从2019年全年的0.6%(129亿元)显著提升至2020年1月的3.9%(282亿元)与2月的14.8%(347亿元)。
工信部近日称,电信企业要及时评估疫情影响,制订和优化5G网络建设计划,加快5G特别是独立组网建设步伐,切实发挥5G建设对“稳投资”、带动产业链发展的积极作用。
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仅网络化改造一项,未来5年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5000亿元。另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中金公司预测,随着5G标准的完善和SA独立组网技术的成熟,5G建设将逐步提速,2020年全年建设基站数量或突破70万,并且在2021年和2022年继续明显增长;同时,政府层面有望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5G建设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建设支持和用电支持。
按照工信部的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按照“三步走”的战略推进,2025年属于第一个规划期,重点是进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
平安证券指出,工业互联网作为国内“新基建”的代表,也是近年来国家政策引导和发展的重点,行业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该机构预计,行业从网络基础设施到平台,再到应用甚至是安全等各环节均将受益。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基建既能稳投资、稳增长,也符合促创新的政策目标,将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能。新兴技术的普及和新兴产业的涌入对企业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而企业转型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所带来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增长消费升级将会反过来再次带动投资的正向增长,预计2020年基建投资将从传统和新兴的双角度对经济形成支撑,投资增速大概率维持在4%~5%的水平。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消费在此次疫情中受到了极大冲击,它能否提振,将成为短期内中国经济能否恢复、步入企稳轨道的决定性因素。
刘哲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企业有序地复工复产,以及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预计消费仍是202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首要动力,本次疫情的短期冲击更多地体现在一季度,考虑到消费产品的跨期补偿和替代效应,三四季度消费将出现明显反弹回暖,全年消费对于经济增速的影响可控。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丛亮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很多消费并不是消失了,只是延期了,待疫情结束后自然会释放。同时,一些行业也逆势增长,网络购物、线上课堂、远程办公、在线娱乐和智能制造等加快成长。
刘哲分析,这些短期被冻结的消费,有一部分因时间的相关性而无法跨期满足,比如餐饮、住宿、旅游等,在一个统计年度内需求量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于消费意愿的影响有限;有一部分能够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进行跨期补偿,比如耐用消费品等,对于消费总量影响更小。
“同时,疫情使得供给量出现非连续下降,而需求往往有一定惯性,疫情期间受影响比较严重的餐饮、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出现了替代性满足,比如,电商、在线游戏、在线教育等渗透率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对当期消费的直接冲击。”刘哲说。
疫情发生后,传统零售、餐饮、酒店、娱乐、交通、旅游、教育等线下场景几乎全面停滞,部分线上需求“爆发式增长”,线下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前进。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分析,在消费行业,社区零售和“无接触零售”迎风口。
如何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充分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刘哲告诉第一财经,从供给侧,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畅通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渠道;从需求侧,加快落实绿色智能商品以旧换、加大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等,提升消费者的获得感,激发消费的积极性和潜力。
民生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郭晓蓓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要积极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大力培育社区消费新增长点等,推动潜在社会终端需求释放。应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在诊断、住院医疗和社区护理中充分运用远程医疗技术、机器人和无人机技术。着力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
(第一财经记者魏中原对此文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