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21:3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15日电 题: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上的致富经:藏于小山村中的大商机
作者 奥蓝
“我们已经成功引进了养鸡场建设项目,计划2022年正式投入运营,预计项目年销售收入2400万元,总投资收益率为13%。”付强是托克托县五申镇崞县营村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养鸡场,不仅增加了咱们崞县营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
图为粉条厂。托克托县委组织部供图托克托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这里居住着蒙、汉等32个民族的20.2万人,有120个自然村。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程的不断深入,大量因地制宜的政策、项目涌入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劳作再也不是村民们的唯一选择。粉条厂、苗木培育、光伏发电……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村民们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闫利锋所在的小口子村已有百余年传统作工方式的粉条加工历史,他如今所工作的粉条厂是当地与2017年建成的,目的就是把当地的粉条加工“带”到品牌化、产业化的路子上。“以前我们家里头穷,我都不好意思见人。后来在韩书记的帮助下,我进了粉条厂,不仅是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能攒下钱了。现在,我觉得日子有奔头了。”
据统计,如今这个粉条厂可日产1500斤干粉、3000斤湿粉、3000斤干马铃薯淀粉,一天产值净利润3000元,一年纯利润100余万元。
粉条加工厂并不是小口子村的唯一产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将传统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地政府为村子发展开的药方,经多年探索,当地已逐步壮大粉条加工、调味品生产、环保型煤加工、养殖业等七大产业。
即使是传统的种植业,如今也不可同日而语。当地伍什家镇西大圪达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以往种植、销售等都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产业很难做大,群众很难增收。于是,将附近6个村子村民团结在一起的“旺达西瓜专业合作社”创立了,他们聘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围绕西瓜产前、产中、产后进行跟踪指导,使西瓜产业进一步增加了科技含量。
为了找销路,合作社还筹建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由合作社为农户统购农资,直接与厂家联系。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西大圪达村西瓜节”也办得如火如荼。2020年,西大圪达村种植500余亩西瓜,人均增收2200余元。
在村干部的精打细算下,以往的“穷山恶水”都能变废为宝,比如西大圪达村1500亩的盐碱地,早已从寸草不生的“人人嫌弃”变为当地有名的光伏小镇。通过土地流转推进整村搬迁,在由盐碱地“改造”的光伏小镇附近集聚人口,走出一条“改建并举,产业兴农,转型发展,能源强镇”的发展之路。
不仅如此,当地387名贫困人员担任了保洁员,30名贫困人员担任了护林员,539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起了到户产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15家农牧业企业、32家合作社与711户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建立起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资产收益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现如今,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