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06:34:50 来源:新京报
时隔三年多 CPI涨幅重回1%以下
10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0.5%,猪肉价格连续上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
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5%,涨幅比9月回落1.2个百分点,这也是时隔42个月后CPI同比涨幅重回1%以下。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称,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翘尾因素减少以及猪肉价格由升转降的影响。
10月份,猪肉价格终于在连续上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同比下降2.8%。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也分别同比下降18.3%、13.2%和6.5%,降幅分别扩大0.6、4.1和1.8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从趋势看,10月份CPI同比上涨0.5%将是年内低点,预计11月、12月将小幅回升,全年CPI同比涨幅在2.6%左右。
“主要是受需求逐步回暖,季节性因素带动肉类与果蔬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考虑国内供给面临的条件良好,整体物价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周茂华分析称。
连涨19个月后,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8%
10月份,从同比看,CPI上涨0.5%,涨幅比9月回落1.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CPI下降0.3%。
周茂华表示,10月CPI同比涨幅跌破1%,下降幅度超预期,主要是猪肉价格下跌带动食品价格下滑与高基数效应影响,服务等非食品价格涨跌互现,整体价格平稳。
10月份,猪肉价格在连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下降2.8%,鸡蛋、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下降18.3%、13.2%和6.5%。
10月份,鲜菜、牛肉和羊肉价格虽然同比分别上涨16.7%、7.0%和3.6%,但涨幅均有所回落。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前几个月市场猪肉价格一直暴涨,让很多企业看到获利空间。大量新养猪企业进入了行业,且中小规模散户、大规模的龙头养猪厂也在不断扩张。企业竞争愈加激烈,整个生猪市场的供给也在提高,加之前期猪肉价格偏高,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也趋于下降。整体而言,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是近期猪肉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10月26日至11月1日当周,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9.26元,环比下降3.5%,猪肉批发价格再度降至40元/公斤以下,与今年5月中旬的价格差不多。
不过,付一夫认为,短期看,猪肉价格下滑趋势虽然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春节前后,市场对猪肉的消费需求走强,也会让猪肉价格出现反弹。
非食品价格波动不大,出现持平,其中,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1%;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9%;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7.4%和19.1%。
分析:11月、12月CPI或小幅回升
资深行业人士王剑辉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10月份的CPI数据传递出喜忧参半的信息。可喜的是,驱动价格增长的重要因素,比如食品价格呈现出稳中有落且可控的态势,供给方面的忧虑已经解除,物流也相对顺畅,猪肉价格首次转降,鲜菜价格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涨幅也在回落,这就使得食品价格整体稳定,价格上涨也就失去了主要动力。
“另外,过去5个月,人民币汇率显著回升,这也抑制了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比如原油、矿产、大宗商品、粮食等,为稳定物价提供了良好环境。”王剑辉说。
但王剑辉也表示了担忧,他认为,数据也反映出我国经济活动依然较弱,在需求端没有有效支撑的情况下,价格整体上也比较疲软。
展望后市,周茂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从趋势看,10月CPI同比上涨0.5%将是年内低点,但预计11月、12月将小幅回升,全年CPI同比涨幅在2.6%左右。
PPI仍下降2.1%,内需缓慢复苏中
国家统计局还同步发布了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从同比看,10月份PPI仍下降2.1%,降幅与9月相同。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7%;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5%,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
主要行业中,价格降幅收窄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收窄2.0个百分点,下降5.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收窄0.1个百分点,下降5.4%。
价格降幅扩大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30.4%,扩大4.2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18.5%,扩大1.6个百分点。
周茂华分析称,PPI同比继续收缩,但持平于预期,10月PPI环比持平与PMI(采购经理指数)的主要购进原材料价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不太一致,主要反映了能源价格走低的拖累。
“四季度PPI同比仍将维持负值,但预计延续边际改善走势,主要是国内及海外需求仍处于复苏轨道,尤其是国内托底内需的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国内出口展现韧性,企业信心不断增强,以及美国大选不确定性下降,利好国际商品价格,但全球疫情失控,感染人数高峰仍未到,这对全球消费、投资需求构成抑制,也抑制了商品价格的上涨空间。”周茂华表示。
综合CPI、PPI指数而言,周茂华认为,国内需求相对于供给仍偏弱,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两个月增速转正,显示内需仍在缓慢复苏中。国内经济仍需要偏积极财政货币政策支持,继续为企业纾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但需强调政策精准有效,避免流动性过度宽松引发后遗症。
新京报记者 潘亦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