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9 12:34: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8月19日电(记者 方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从事林业工作30年,浙江省林业局副局长陆献峰对这句话感受颇深。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从浙北竹海到浙南山林,从浙东海岸到浙西深谷,林业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另一头担着显著的经济效益。
曾几何时,无节制的伐树毁林曾让生态一度蒙难。从矛盾制约关系,到相互依存关系,再到辩证统一关系,15年间,浙江林业系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扎实推进森林浙江建设,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数说”林业嬗变,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了全国8%的林业总产值,实现了从“森林资源小省”向“林业经济大省”的跨越。
浙江林业厚植生态优势 王志江 摄完善顶层设计抓牢林业生态建设“牛鼻子”
和别的业界不同,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其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林业生态的主导力量。
今年5月,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省级以上公益林最低补偿标准从每亩31元提高到33元。“公益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2018年全省公益林涵养水源197多亿吨,相当于1400多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陆献峰告诉记者,这是自2004年以来浙江第11次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每亩8元提高到目前的最低每亩33元。
“我们每年收到公益林补偿金就像收到过年红包一样开心。”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垵口乡大山村林农孙金花家里有12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按照新出台的补助标准,加上市、县两级的其他补助,她家的公益林能够拿到4000多元的补助。截至2019年底,浙江有省级以上公益林4549万亩,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补偿资金150亿元,惠及330万农户1300余万人。
有像孙金花一样受惠的林农,也有像沈连根一样收到企业“关停令”的村民。“我办了20多年毛笋加工作坊,每年净收入有80多万元,虽然赚钱,确实也让村里臭气熏天,竹林也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的沈连根告诉记者,和他一起被关停的污染企业有一大批,现在都转型做民宿了。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让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胡侠看来,不管是“孙金花”还是“沈连根”,不管完善“补偿机制”,还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其目的就是厘清责权,强化举措,牢牢抓住林业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
公益林有保护制度,企业有排放红线,招商引资有环评红线,针对干部考核,浙江省也划出一道道制度红线。《关于实施新一轮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森林浙江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多年来,一揽子政策不断完善着浙江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让绿色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根据最新的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2019年,浙江省森林覆盖率(含一般灌木林)达到61.15%,居全国前列,较2004年的60.49%提高了0.66个百分点,15年来持续保持高位稳定并实现稳中有增。
资本上山入林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良好林业生态也逐步惠及民生——既要“绿”,又要“富”。2019年,浙江出台《关于支持工商资本“上山入林”投资林业产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上山入林”,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这种仿野生种植的黄精,市场价在65元/公斤,丰收时一亩山产出4万元不成问题。”2014年,黄华龙顺应“林下经济”发展大潮,回到家乡建德市。成立李家镇长林村药材专业合作社,流转当地山林500余亩,租期12年。“我非常看好在长林村投建名贵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喜阴,这里有深山浓雾的成长环境。中药材们吸着雾气,喝着露水,品质自然好。”黄华龙说,有了好生态做基石,只要每季按时除草、捉虫、施肥即可。
在此基础上,黄华龙又与杭州市农科院合作,成立技术团队;与全国各地中药企业合作,保证药材销售;并雇用村民,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根据铁皮石斛附生特性,利用林下空间小环境,在杉木等树木上种铁皮石斛,大大提升经济效益;采用毛竹非均匀“点穴”施肥法,搭配调整毛竹林结构,原来低产的毛竹林亩产量提高超过50%……近年来,浙江林业部门实施林下道地中药材、林下优质食用菌富民增收工程,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创新模式,大力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的立体发展格局。
壮大林下经济、做强木本粮油产业、优化花卉苗木产业、提升竹木制造产业、拓展森林康养产业……胡侠表示,浙江林业正在走一条产业融合化、产品品牌化、主体多元化、经营数字化的路子,加强改革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推进集群成链,努力打造林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样板区。
据悉,浙江省林业行业总产值已从2015年的452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646亿元,该省经济林产品产量已达到5153.6万吨。浙江农民13%收入来自林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到19%。
“多年以来,浙江的林业工作,特别是林业产业工作特点鲜明、成效显著,多项改革经验做法都在全国复制推广,林业行业总产值连续8年年均增幅保持在20%左右,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中国国家林草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副司长李玉印如是评价。
数字林业“一张图”激活现代林业发展
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手持“金钥匙”,浙江秉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精神,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探索“数字林业”。
“最初的林业实际上和我国农业常规的发展差不多,管理粗放、发展落后、效益低下,甚至于大多林业的发展处于消息闭塞的地区。”陆献峰告诉记者,林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山”转换的重要手段,让厚重的参天古木“轻盈转身”可以说是每一个林业人的夙愿。
“2018年底,浙江林业“数据仓”搭建成型并投入使用,与省公共数据平台、政务服务网及其他省级部门等数据资源纵向贯通、横向互联。”陆献峰介绍,林木采伐、有害生物、古树名木、森林防火、木材运输、野生动植物等1600多万条数据在数字高铁上飞驰、交汇,呈现数据价值。该平台使浙江林业信息化率达82.7%。
数字林业“一张图”,浙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大步伐使林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以森林消防为例,我们《“互联网+”林业灾害应急管理数据采集技术与应用》项目为抓手,以高清视频图像监测为数据来源,基于图像识别、DCNN等技术,研发森林火灾自动监测系统,烟火误报率低于0.01%。”浙江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实现误报率更低、实时性更高的烟火识别与预警。
在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结合智能虫情测报灯,基于经验学习及图像识别技术,研究集监测、判读、防治为一体的虫情大数据监管分析体系;在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防治方面,进一步完善数据异地融合与优先调度技术,利用红外摄像机获取视频图像数据,针对动物生活环境、习性,鸟类迁徙途径等进行分析,研究主动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15年间,浙江陆续建设并推广了20多个国家级、省级林业业务系统,各系统运行多年,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为现代林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绿色已成为浙江省域国土的鲜明底色和动人色彩,“七山一水两分田”本为天然的资源劣势,在林业生态涵养下,已转化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