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12:35: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减贫故事)银发浪潮下的别样“小康路”
中新社南京7月6日电 题:银发浪潮下的别样“小康路”
作者 钟升 杨颜慈
仲夏,在南通如皋市平园池村的千亩荷塘里,荷花已经绽放。荷塘边的农耕文化馆里,69岁的秦兴瑞收藏着上百块老手表,滴答间记录着如皋从穷困到小康的幸福时光,见证着当地老人的夕阳之乐。
如皋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仅在平园池村,就有百岁老人4位、95岁以上的老人30多位。一些老人和秦兴瑞一样,在乡村游中发挥自己的余热。
刚刚迈入“夕阳红”的村民丁佐梅,去年花了60多万元人民币将家里300平方米的养鸡场改建成民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是以前的好几倍。”
在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曾经偏僻闭塞的钱家渡村,如今“变身”悠然惬意的江南水乡。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73岁的张式才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公司,收入翻了几番。
作为中国人口老龄化最高的省,江苏每四个户籍人口中就有一位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仅与“钱袋子”挂钩,能否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与江苏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息息相关。
走进南通市唐闸镇街道高店社区,这里现有600多位老人,老龄化率23%。80岁的黄连英和社区工作人员商量组织送爱心活动。
在黄连英眼里,社区不管居民大事小事都有回音、有落实,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老时有人惦。特别是去年9月,社区服务中心二楼的“长者驿家”对外营业后,全托照护加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吸引了更多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
现年96岁的陈淑英已在“长者驿家”居住了一年多。“每天有护理员专门负责洗澡、康复运动,按照身体状况提供健康营养的一日三餐。这样的社区养老,减轻了家庭负担,家人放心,我们更舒适。”陈淑英说。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地处古城区与“洋苏州”的过渡地带,是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如今因“一碗汤”闻名。
据娄葑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介绍,自去年12月底“爱心厨房”上线以来,街道直接组建厨房团队,严选食材,精配菜单,保温盒打包,再由爱心快递、爱心社工、爱心志愿者组成“爱心专列”以“点对点”接力模式送至老人家中,解决了“一碗汤的距离”。
“不用出门买菜,不用自己烧饭,就可以吃到营养健康又好吃的爱心餐,真正是感受到了政府对我们的关心。”“爱心厨房”受助老人瞿雪芳说。
在南京,一种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的概念悄然流行起来。
养老志愿者们可以把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时间先“存储”起来,在年迈需要别人为自己提供服务时,再用这些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以实现互助养老。目前,南京已有1万多名“时间银行”志愿者,为老有所依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