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07:41:4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欧班列打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通道,不仅成为沿线国家陆上贸易通道和经贸交流纽带,而且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成为促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重要载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规模化开行,使中国和欧洲的企业经由铁路通道连接起来,成为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和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之间的国际贸易通道,为时效性强、附加值高货物的生产和贸易带来了新选择。未来,有望延伸至非洲,打造一条亚欧非贸易大通道。
中欧班列正在释放更大“一带一路”贸易通道潜能
新平台拓宽新天地。2011年,重庆至杜伊斯堡“渝新欧”国际铁路首列中欧班列开行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开行数量大幅增加,辐射范围快速扩大,运输品类逐步拓展,开行质量显著提升,贸易通道潜力正在释放。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欧班列被逐步纳入“一带一路”框架。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2016年,中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完善国际贸易通道”成为该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并对“重点完善境内通道网络”“有序推动境外通道建设”作出具体规划。2018年,中欧班列共开行6300列,同比增长72%,创年度开行数量历史新高,几乎与2011—2017年开行数量的总和相当,回程班列2690列,同比增长111%,回程班列占去程班列比例由2017年的53%提高到72%,双向运输进一步趋向均衡。
中欧班列覆盖范围和辐射范围快速扩大。截至2018年底,国内开行城市达56个,可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境外到达城市由中欧和西欧地区逐渐扩展至东欧、南欧和亚洲。目前,中欧班列已联通了包括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白俄罗斯、俄罗斯、荷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拉脱维亚、奥地利,以及中亚、中东、东南亚等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互联互通的贸易创造效应更加凸显。中欧班列贸易货物品种从单一变得丰富,从出境货源看,中欧班列运送货物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粘胶纤维、日用品、箱包文具、装饰材料、建材、钢材、机械设备、PVC、化工品等品类。从回程货源看,回程商品由开行初期的机械设备、葡萄酒、汽车及配件等品类,逐步扩大到精密仪器、环保器材、高档服装、化妆品、奶制品及鲜奶、蜂蜜、食品等品类。而且,越来越多的货源品类是适合中欧班列运输的适箱货源,中欧班列作为中欧贸易新的贸易通道,运输商品的附加值、时间要求等方面介于海运和空运之间,已成为海运和空运的重要补充。未来,其目标货源更加瞄准具有较高附加值,对运输时间有一定要求,又有一定规模要求的商品。
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重塑中欧经济地理
以通道带贸易,促进沿线国家贸易畅通。从运输方式看,2018年,以铁路运输的出口额达197.0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9%。铁路运输占中国对中欧班列相关国家出口额的4.8%,比2017年提高0.35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进口额为11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所有运输方式进口额的3.85%,比2017年提高0.01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中欧班列相关国家航空、铁路、公路以及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铁、公、空、水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将逐步形成。同时,中欧班列运输、金融、信息交换等贸易相关服务的便利化,特别是在班列通关环节,加强海关、铁路等部门合作,形成大通关体系,提高通关效率,将为中欧班列贸易通道高效顺畅运行提供保障。
以贸易聚产业,重塑沿线国家经济地理。常态化、规模化运营的中欧班列不仅通过互联互通缩短了中欧贸易“物理距离”,而且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缩短“非物理距离”,也通过“磁场效应”改变着中欧贸易格局和产业布局,从而提高经济密度,更通过互惠互利、市场准入、市场融合等减少经济分割问题。中欧班列缩短贸易时空距离,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的同时,其贸易流对产业布局产生更强的动力牵引,加之交通设施的网络效应和港口的空间溢出效应,与中欧班列适箱货源相关的产业,已陆续向运营稳定性较强的成都、重庆、郑州、武汉、西安等地区转移。在欧洲的汉堡、杜伊斯堡、华沙等一些主要城市,中欧班列的大规模开行,不仅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带动了当地物流的发展、就业的增加。国内外的这些主要节点城市,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集散地,对区域贸易形成强有力的带动。而且,在中欧班列沿线建设越来越多的海外仓,正成为新的商贸集散地,其服务功能也从传统的仓储、物流配送,向清关、轻加工、退换货、销售展示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向转变。
中欧班列“提质增效”,铺就更加宽广之路
优化线路布局。一方面,根据我国国内开通城市货源情况、交通条件和产业支撑等因素,通过合并或开通阶梯班列等方式优化国内开行线路,并对国内各城市开往欧洲主要区域或同一目的地的班列线路,进一步进行总体布局与系统的运营网络设计。另一方面,针对境外布线相对单一,支线辐射能力较弱的现实,探索中欧班列线路多元化,通过多元化通道布局来提升运营质量。相关国家和企业正在探索中欧班列线路与巴库—第比利斯—卡尔斯(BTK)铁路线对接,与“乌克兰—波兰恢复铁路计划”“俄罗斯—乌克兰—斯洛伐克—奥地利”宽轨铁路项目等相关铁路线路计划对接。同时,也在探索开通和发展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铁海联运,以及过境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的中南部通道。
完善通道网络。一是针对中欧班列换轨问题,波兰开发了可变轨系统、德国发明了可变轨距火车轮等解决轨距问题方案。未来,中国铁路集团将与波兰、德国等国家铁路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研究并推广应用换轨技术和方案,解决换轨难题。二是郑州、西安、成都、重庆、苏州、乌鲁木齐等城市正在建立内陆枢纽节点,班列开通城市积极探索开通阶梯班列,将进一步完善境内通道网络,提升三大通道境内段路网运能。三是协调推进境外通道建设,积极利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资金,推动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共同完善欧亚铁路规划,促进沿线国家对陈旧线路进行升级改造,并改善沿线过境站、换装站的场站布局和配套设施设备。四是根据中欧班列规模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境内口岸建设,口岸车站的换装、仓储能力将大幅提高。五是中国相关企业正在俄罗斯、波兰、德国等沿线国家进行物流仓储设施的投资布局,积极进行市场多元化布局和海外营销网络建设,中欧班列的支线扩散和腹地辐射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提升枢纽支点作用。随着中欧班列知名度、接受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更多企业开始采用并习惯此贸易运输方式。内陆主要货源节点、主要铁路枢纽节点、沿海重要港口节点和沿边陆路口岸节点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且,国内枢纽城市正在挖潜综合收益,建立补贴退出机制,让市场在中欧班列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和地区来说,中欧班列真正的意义,不仅在班列本身,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影响力、带动力等综合效应。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通过与本地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挥其产业带动效应;与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结合,发挥其物流枢纽效应;与保税平台、电商平台互动发展,发挥其线路集聚效应。从而,帮助地方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大的空间内集聚资源,带动物流、人流、信息流,促进当地贸易转型和城市发展。
增强腹地支撑能力。目前,中欧班列贸易通道初步形成以境内合作园区、境外合作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以及产业集聚区为支撑的广大腹地。境内合作园区数量和质量逐步提升,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广东、辽宁、四川、山东、陕西、重庆等省市,与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捷克、奥地利、荷兰等中欧班列相关国家的境内合作园区,成为中欧班列发展的重要腹地。同时,中白工业园等境外合作园区,海外仓,二连浩特、满洲里、凭祥等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等跨境经济合作区,也为中欧班列贸易通道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正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为“窗口”,以乌鲁木齐、伊宁、喀什等区域开放中心城市为支点,以铁路公路线为桥梁纽带,推进开放建设,已成为中欧班列发展的前沿。成渝经济区成为中欧班列贸易通道的重要枢纽和发展高地。在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西安、关中为中心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也在迅速成长,在西部腹地核心区域发展中,重庆—成都—西安“西部高科技金三角”正在崛起。中部地区的郑州和武汉持续快速发展,均为中欧班列贸易通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腹地支撑。
便利贸易投资。目前,部分中欧班列已实行“单一票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动贸易文件格式和贸易程序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贸易平台和自动化通关体系,统一规则、减少通关程序。我国与相关国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一是进一步促进中欧班列相关国家航空、铁路、公路以及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的便利化水平,逐步形成中欧班列“铁、公、空、水多式联运”网络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运输、金融、信息交换等贸易相关服务的便利化,特别是在班列通关环节,加强海关、铁路等部门合作,形成大通关体系,提高通关效率,为中欧班列贸易通道高效顺畅运行提供保障。三是共同研究中欧班列通道“通而不畅”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探讨解决铁路运单不具备物权凭证属性而带来的贸易障碍等问题,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繁荣,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