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3 09:55:24 来源:第一财经
全球政府很缺钱。
经合组织(OECD)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主权债务展望报告中预测,今年年末各成员国的新增债务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超越金融危机期间的纪录10.8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虽然36个成员国债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但增量主要集中在美国。
各国债务连年上升
报告指出,金融危机以来的低利率以及市场环境稳定等有利的融资条件是导致发达国家公共债务激增的主要原因,在利率上行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政府债务高企或将对其财政构成“重大挑战”。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8年,OECD未偿还政府债务总额翻了一番,由于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速,债务占GDP的比率(debt-to-GDP)从49.5%上升到72.6%。2018年美国新增债务规模居首,在美联储启动缩表的压制下,美国财政部国债净发行额提升至1.34万亿美元,是2017年的两倍以上,今年这种趋势将延续。相比之下欧洲地区和新兴国家融资需求保持稳定。虽然新的债务发行计划将进一步提高未偿还政府债务的数量,但考虑到各国经济将持续增长,预计2019年的债务与GDP比率将保持在72.6%。根据其去年11月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OECD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5%。
随着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先后加息,欧洲央行结束QE,各国正逐步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这对于主权债的融资环境正在产生一定影响,主要包括借贷利率和投资者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为了保证市场足够流动性缓冲,政府短期国债发行比率一度超过55%,相比之下,长期融资工具的占比则在40%左右。危机结束后的十年里,在宽松的货币环境和扩张财政政策的支持下,OECD各成员国倾向于使用中长期融资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随着主要买家——央行的退出,市场需要其他的买家入场填补缺口。截至2018年12月,日本央行持有日本国债总规模的40%,德国、法国和英国央行的持仓中超过20%,美联储则持有15%的美债。
由于利率逐渐上行,债券收益率上升压力增大,政府在对现有债务进行再融资或者发行新债券时必须面对更高的成本,去年OECD预计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每上升1%,将对GDP未来三年产生0.3%的拖累。不少国家正在增加长期债务的发行以减少未来每年的再融资需求。比如,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已经发行了期限30年以上的债券,而奥地利、比利时、爱尔兰、墨西哥则推出100年期的超长期债券。
惠誉主权评级全球负责人麦考马克(James McCormack)表示,全球利率开始走高让很多国家在金融紧缩环境下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特别是对那些债务高企的国家,美国的情况尤为突出,如今美国债务总额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总和的近10倍。
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棘手
如今美国正面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1月11日曾表示,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并不会成为近期影响政策决定的主要因素,“但这是一个长期问题,我们必须面对别无选择的挑战”。
美国债务问题在21世纪逐渐爆发。债务总额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任内增长85%,达到10.6万亿美元,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任内更飙升88%,达到19.9万亿美元。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随着税改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的实现,债务规模两年内又增长10%,目前美国国际债务为21.9万亿美元,超过GDP的120%,同时政府赤字正以每年1万亿美元的幅度增加,这在此前的经济扩张周期中是绝无仅有的,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正让这些债务的利息成为沉重的负担。
双线资本总裁,“新债王”冈拉克(Jeffrey Gundlach)去年12月表示,美联储正在从事“自杀式任务”,在加息的同时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正在越来越高,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往往处在降息周期中。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Bridgewater)创始人达利欧(Ray Dalio)也认为美国将面临债务危机,“不断上升的利率及养老、医疗等公共开支迅速膨胀将对政府财政预算造成巨大压力,”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政府需要发行大量债券,但市场没有能力完全消化这些国债,美联储将不得不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填补赤字漏洞(财政赤字货币化)。
3月1日将到期的债务上限问题也已经迫在眉睫,如果国会无法在提高债务上限问题上达成一致,美国可能会出现部分债务违约。
美国国债一直被视为全球最安全、最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抛售引发的债券收益率上升将对美国,乃至全球市场造成巨大冲击。美国政府刚经历了史上最长停摆纪录,去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将众议院多数席位拱手相让于民主党后,两党在债务上限上的分歧同样明显,谈判很可能将陷入持久战。
上一次美国国会的债务上限谈判从2017年9月一直延续到2018年3月,这一次特朗普政府能顺利过关吗?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