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2:34: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宁波1月12日电(童静宜 李典)红砖黑瓦的联排别墅整齐地坐落,宽敞的乡间道路笔直通至田间地头,远处,忙完农活的三两村民正悠闲地走回家……站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的“智治”管理平台前,如此闲适的乡村一景通过一双“智慧”的眼睛,呈现在记者面前。
伴随着“智慧治理”,如今数字化悄然串联起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能着乡村振兴。当下,在浙江,数字化改革正撬动乡村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推动着乡村产业振兴与和谐发展。日前,中新网记者探访浙东古镇余姚泗门,见证其数字化治理下焕然一新的乡村风貌。
余姚市委常委、泗门镇党委书记黄琪受访时表示,泗门致力于探索全域整体智治模式,“我们试图通过数字赋能,推进信息融合、高效联动、集成指挥,由传统治理的盲目性、无序性向现代治理的精准性、靶向性转变。”
便民服务中心 李典 摄智慧“多面手”协同乡村治理
科技的力量在于将人类智慧延伸至更深远的方向。“智慧治理”体系中,依据大数据进行预判、分析、归类的“智慧大脑”无疑给予社会治理诸多启发。
站在泗门镇城市“智慧大脑”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前,聚合了多个职能部门管理、监管的应用场景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一一呈现出来。
该系统承建方负责人储郡兵介绍,“数字泗门”智慧管理平台一期建设项目结合大数据、信息化处理等手段,全面提升数字化乡镇建设。“智慧党建”“数字市政”“矛调平台”“智安生产”……几乎涵盖了乡镇治理方方面面的“智慧大脑”数字综合平台,通过智慧云屏的集中展示,打造出镇村一体“智治”新模式。
这一模式如何应用于具体场景?举个例子,当路灯设施巡查人员发现某路灯出现故障,随即掏出手机进行拍照,并上传到了“数字市政”系统。平台另一端,路灯管理人员收到路灯故障的短信后,很快来到现场进行维修。路灯修好后,他又将结果马上通过平台给予了反馈。整个过程不仅做到了管理上的有效衔接,还实现“处处留痕”,为日后的工程监管提供了数据资源。
通过这种操作模式,泗门作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第一个创新运用数字化“互联网+”进行市政管理的乡镇,在乡村治理中已初尝数字化“甜头”。在2020年对“数字市政”二期进行迭代改造之后,该地运用物联网技术新增了智慧路灯、智慧排水等应用功能,并采用“共享前段点位+新建后台识别”的模式,打造智慧道路保洁、智慧停车等AI场景处置。
截至2020月10月底,这一智慧系统共收到各类问题9635条,其中已处理9545条,移交其他部门90条。“市政管理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模式运行之后,提高了科学调度和快速处置能力,杜绝了过去多头管理、巡查缺位、处置滞后等突出问题。”余姚市委常委、泗门镇党委书记黄琪说。
谈及为何选择数字化作为乡村治理的突破口,黄琪告诉记者,从基层治理的现状来看,信息分散、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求其打造“整体智治、唯实唯先”的现代政府,“而通过全面规划镇村一体化‘智治’,则可以打破数据壁垒,强化跨镇村、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协同管理,实现‘一屏感知、一网联动、一体指挥’,从而运用数字把脉和态势感知,通过数字诊断表,指导各村对标检视,落实相关工作。”
智慧农业 李典 摄“最多跑一次”延伸智慧触角
数字乡村中,如若说“智慧大脑”整体驱动乡村“智治”,那么延伸至村民生活各个领域的办事终端则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走进泗门镇便民服务中心“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窗口人员经过培训,具备“全科受理”业务能力。“我们还赋予工作人员相应的受理权限,达到事项、人员、权限三集中,并通过数字赋能和流程优化,真正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问题。”泗门镇党委副书记董斌说。
这一点,宁波乔士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克福深有体会。“原来厂房建造和手续办理花了2年多的时间,代办费用高达10万元。现在,我们的新厂房从拍得土地到建设工程竣工,才花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
2019年8月,为了深化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零次”,泗门开始“最多跑一次”改革村级延伸试点工作,推进村(社)群众“就近办理、集成服务”改革全覆盖,截至目前,推动280项办事事项向村级延伸,实现村级办理事项100%“最多跑一次”,村(社)到镇办理的高频事项90%“网上办”“跑零次”,大幅提升村(社)便民中心受理量,打造“10分钟办事圈”。
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村级延伸试点工作,泗门镇开发出镇村事项“泗好办”数字政务服务平台,通过镇村两级内部事项流程优化、后台流转等数字化提升,实现内部事项“数据跑”代替“干部跑”“群众跑”,从而实现办事效率最大化,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跑一次”的乡村版“最多跑一次”。
实际上,数字治理最初发轫于城市。而如今,数字化改革被许多乡村所借用。在董斌看来,数字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弯道超车”的契机,“泗门有着较好的数字化基础,我们应该将这一优势与发展态势结合,赋能乡村振兴。”
谢家路村一景 李典 摄乡村“智治”窥见为民初心
有了集合多功能的“智慧大脑”和方便村民办事的“智慧终端”,那么深入村庄内部的智慧治理模式称得上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在谢家路村“智治管理闭环区”,一网管全村的“智慧室”、村级矛调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功能版块一应俱全。谈及走上数字乡村道路,泗门镇党委副书记、谢家路村党委书记杜海军畅言该村打造智慧治理的初心。
“对我们这种规模大、人口多的村来说,究竟要走何种乡村振兴路径?我们通过一系列调研,最后选择与村民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三大需求’为突破口。”杜海军说,当下,村民对村庄的居住环境、便捷办事、纠纷调解等有着较大需求。谢家路村针对“三大需求”在原有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升级打造小板凳工作法2.0版——“智慧板凳”,以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水平。
谢家路村“智治”管理闭环区 李典 摄其中,智能门锁是谢家路村为提高乡村智慧治理水平推出的“九大举措”之一。作为劳务输入大村,该村超3000名外来流动人口多以租房居住为主。流动人口底数不清、人员流动性强、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成了基层治理中的难点。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这部分人口,该村推出智能门锁管理租户模式。
“今年疫情期间,开展外来流动人口摸排登记工作让我们开始探索流动人口智慧化管理。”杜海军说,今年7月,该村推行智能门锁,有效破解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难题。
拥有6间出租平房的村民姚爱珍对此赞不绝口,“换上智能门锁后,我把房屋出租信息发布到专门的手机软件上,大家都能看到;房租能按时打到我的银行卡里,再也不用每个月跑一趟了;租客都是实名认证的,我很放心……”
“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基层治理是当前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一大趋势。”浙江工商大学校长郁建兴认为,从余姚泗门的数字化改革可以看出,“智治”将诸多管理功能延伸至乡村的各个角落,与农村熟人社会的“人情网”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进行基层治理。
从一把小小的智能门锁到覆盖乡村的“智慧终端”,再到覆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大脑”,浙东古镇通过数字化治理焕发出新的面貌,书写着乡村“智治”赋能的振兴之路。(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