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2 15:34: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重庆12月12日电 题:引智育人聚要素 中国内陆开发开放第一区吹响创新冲锋号
中新社记者 刘相琳
时下已近年底,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副主任齐天的工作愈加忙碌,该中心的科研大楼经过近一年建设已临近完工。这几天他正与相关建设单位商讨内部装修,以及科研设备入场、设施改造等情况。他希望该校的科研团队能尽快入驻。
西北工业大学在全国共有7个异地创新机构,而重庆科创中心是唯一一家落户内陆城市。齐天说,该科创中心的落户主要源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对其的吸引。
栽得梧桐引凤来 30家科研院所落户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是中国内陆开发开放第一区——重庆两江新区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位于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龙盛片区,核心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在成立之初就瞄准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重点引进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通过“科研与产业、产业与创新、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融合,形成引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应用技术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全力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是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的众多科研院所之一。齐天告诉记者,该中心看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围绕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在智能制造、高端材料等方向布局科研和产业,并在渝开展高端人才培养。
虽然正式成立不足两年,但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已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快步向前。该中心在2020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立项中有14项获得批准,同时还获批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0年5月,该中心在两江新区落地的第一家产业化公司——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注册。
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瑞峰告诉记者,公司聚焦于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关重部件制造技术瓶颈,研发生产制造加工金属制品、机械零件、航空器零部件等,以期加速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关键核心部件自主可控。公司完全投产后,还可带动当地的原材料、辅助加工、物流运输等一批行业发展。
高端科研人才稀缺一直是制约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的短板。如今,重庆两江新区正在以协同创新破题。两江协同创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协同创新区目前已签约引进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30家高校及科研院所。
2020年10月,随着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联合产业孵化基地等13个总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的重大科创平台集中开工,标志着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全面铺开,吹响了打造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高地的冲锋号。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大力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时,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重点打造以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聚集区。依靠两江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两江协同创新区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双链深度融合”。
今年上半年,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打造的汽车毫米波雷达项目落地,该中心落地以来,已经与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正推进汽车雷达、三峡库区边坡灾害监测等10余项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预计3年内产值将突破亿元人民币。
中科院计算所布局两江协同创新区成立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后,针对智能超算、工业互联网和生命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谭光明称,过去一年,该院已建立2个联合实验室并实施了4个企业合作项目,助力立洋环科等实现智能化升级。目前,该院已孵化6家企业,总注册资本接近1亿元人民币。
两江协同创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不到两年时间,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科研机构已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型材料等领域开展大量科研攻关,孵化科技创新企业36家,加快推进汽车产学研创新综合体建设,打造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等自有产业孵化品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将继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发挥技术、人才优势,深度参与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新产品研发。预计到2022年,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引育各类科研机构50家,聚集创新人才6000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0个,为两江新区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