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一个创业故事被释放了。 从员工到所有者转变思维的8种方法 3种类型的体验将帮助你的创业成功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打入视频游戏行业的一切 破解App Store代码的5种方法 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吗?做你知道的。 从他的公寓里打乱一个沉睡的巨人 利基微型公司将如何统治商业世界 帮助您的公司避免顶级创业杀手的4种策略 您的商业贷款被拒绝的8个原因 我从指导世界上最好的加速器的初创公司中学到的东西 如何将你的爱好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 最大的公司名称更改 (信息图) 如何找到您的电子商务业务利基 初创公司可以从数字化转型中学到的5件事 战时企业家的生活故事 如何确定您的医疗索赔计费服务的最佳市场 大多数初创公司都知道不会犯的明显错误 (但无论如何还是会犯) 如何找到你有利可图的想法 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进入一个你知道的行业 为什么我给我的团队买了100双运动鞋 在迈向企业家之前,您必须回答8个棘手的问题 使用 “事实” 方法来提出正确的想法 30岁前你应该学到的7个商业课程 成功餐饮活动的提示 在为时已晚之前申请商标 管理远程团队的7个技巧 (信息图) 创业投资者在投资前寻找的5件事 成功启动中西部创业的4个技巧 在迈向企业家之前,您必须回答8个棘手的问题 创业投资者在投资前寻找的5件事 3种策略,使您的产品在走出阴影之前达到最佳状态 管理远程团队的7个技巧 (信息图) 3甚至证明荒谬想法的网站都可以成为在线赚钱的人 2使命驱动的企业家分享他们的成功之路 赢得商业和生活的3个关键 如果你不想成为企业家也没关系 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创业或发展企业时的14种省钱方法 杰西卡·阿尔芭和莎拉·米歇尔·盖拉的重要创业课程 一方: 建立你的单人公司 创业创业的8条财务提示 企业家必须了解有关Cap表管理的12条规则 在线商务教练的隐患 你的商业计划必须回答的6个问题 辞职或被搞砸了之前必须做的7件事 企业家犯的6个最大的创业错误 为您的创业公司寻找创意员工的4种明智方法 帮助您经营多个企业的4个技巧 当你不能辞职时如何创业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外行人”马云的“真话”:蚂蚁与监管的N个问题

2020-11-03 14:07:54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无需揣测马云发言的动机或者时机,因为有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监管蚂蚁们,如何去理解蚂蚁的底层密码?

中欧商业评论

撰 文|刘素宏

马云的犀利直言,从来没有变过。

在外滩大会发言之后,一位资深金融人士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课堂上对来自各个公司的管理者说,“马云讲话值得讨论,他提出的很多问题,估计没有人有现成的答案”。

说银行是当铺、用管马车的办法管理火车站,这些类比足够吸引眼球。但马云发言的核心,其实在于“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方式去监管”。

无需揣测马云发言的动机或者时机,因为有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监管蚂蚁们,如何去理解蚂蚁的底层密码?

蚂蚁正在进行345亿美元的募资,券商顾问们已经忙到两个手机同时开工来给客户做蚂蚁打新的咨询。腾讯股价也闻风上涨创下新高,突破每股600港元的关口,分析师认为是蚂蚁即将上市让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板块估值有了可参照标的,便于价值重估。腾讯系的金融科技业务,以及也同样提到上市日程的京东数科,奋起直追的美团金融等等,互联网巨头们的金融野心凸显,如何监管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到底如何去理解蚂蚁集团这只独角兽?

1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

关于蚂蚁到底如何定位,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看法有两极。

蚂蚁集团在上市之前更名,去掉了“金服”,其实就是想更加明确科技公司的身份定位。但是关于蚂蚁定位,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蚂蚁集团的收入来源最主要来自于微贷科技,花呗、借呗是当下蚂蚁非常赚钱的业务,据此,也有人认为蚂蚁集团享受科技公司的估值,但却靠金融业务赚钱。

截图来自蚂蚁集团招股书截图来自蚂蚁集团招股书

从财务角度看,蚂蚁的收入中占比最大的是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其中微贷科技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9.4%(截止今年上半年)。最近三四年间,微贷科技在总收入中占比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里核心在于,蚂蚁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源自自己直接放贷,还是通过科技更好地赋能传统金融机构去服务好用户?

实际上,蚂蚁贷款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本质区别。

从来源上看,蚂蚁的贷款有98%来自于商业银行。

蚂蚁集团所促成的信贷规模飞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联合贷款以及助贷模式。2.15万亿元的贷款当中,属于蚂蚁集团的表内贷款占比只有2%,其余的98%都是由合作金融机构发放或者证券化了。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蚂蚁集团的助贷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助贷机构。通常所说的助贷机构都只是帮助银行获客以及帮助客户准备申请资料,规模较小而且主要是区域性经营,不掌握流量入口也没有大数据风控能力。而蚂蚁集团的助贷和联合贷款的区别只是蚂蚁集团出资与否,贷款的获客、信评、定价以及贷后跟踪等环节主要掌握在蚂蚁集团手中。因此他把蚂蚁的联合贷款或者助贷,统称为联合贷款。

在丁安华看来,蚂蚁集团的联合贷款模式,本质上是一次科技引领的信贷分工改革。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是把吸收的存款用于放贷,属于表内加杠杆;后来的资产证券化则是在贷后管理环节对资产进行出表处理,把出资者与组织者角色进行了分离,其中最为关键的风险管理角色由组织者承担。而蚂蚁集团的联合贷款则更进一步,在贷前环节就把贷款的出资者与组织者的角色独立开来。

近距离看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业务,就会发现它与传统商业银行的本质区别,总之,这是信贷角色的分工彻底改革,它用到了互联网的流量、生态、规模优势,角色分工上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商业银行。

2蚂蚁到底是什么?

关于蚂蚁是什么,从业务图涵盖范围可以略知全貌。

但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视角,来看蚂蚁与传统金融机构区别到底在何处。

蚂蚁一直做的是一个支付生态、平台型公司,包括对于水电煤缴费的基础生活服务的渗入,这部分业务不赚钱,但是能够带来持续的流量和活跃用户,方便用户的生活。就像订票网站携程、美团、飞猪,都会有购买火车票的功能,实际上是希望不错过高频生意带来的活跃用户。

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蚂蚁的业务发展逻辑,与传统金融机构完全不同。

如今,你能看到支付宝APP首页最下方5个icon里,占据最中间位置的是口碑,而不是余额宝或者其他任何一个金融相关的服务。在阿里体系的众多业务中,论体量实力,口碑并不算非常出挑,一个点外卖的功能为何能够占据如此黄金位置?

我之前从阿里业务方听到的一个故事是,有业务跑去找张勇(花名:逍遥子),觉得不该把这么好的位置给口碑,但张勇坚持如此。理由是,支付宝不想只做一个支付工具,必须向生活渗透,所以这个位置,一定给口碑,而不是去做基金或者其他金融业务销售的转化,哪怕这个黄金位在当时看来有些“大材小用”,但这是战略部署。口碑是蚂蚁和阿里合资组建的,后来并入到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版图,如今看也成为了阿里巴巴用来防御美团外卖的一个战略部署。

从中就可以看出,这家公司希望做的事情,是用科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一次次高频的日常应用中去建构信任。

蚂蚁起于支付,但早已完成了从支付工具到超级平台的迭代。

蚂蚁还在大力发展OceanBase、蚂蚁链,这些自研技术其实是技术赋能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但事实上,如果你和这些创新业务的员工去聊,就会发现其实每天有无数的bug或者不确定性等待着他们。这也是创新过程中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为超级平台,蚂蚁涵盖了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蚂蚁的用户规模近10亿,管理的信贷规模、客户资产规模,包括本次IPO引发的市场关注度,都远超普通金融机构。

目前蚂蚁收入占比最大的是微贷科技,上市前更名的蚂蚁,若想强调其科技属性,未来亟待创造新的增长点。

3二维码革命:蚂蚁与监管如何共生

当我们理解了蚂蚁到底是什么之后,那如何理解蚂蚁与监管的关系?

前几天,任职于蚂蚁财富事业群的祖国明带队到四大行之一交流。实际上,目前银行们和美团金融、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

京东数科、美团金融最近都宣布发布信用卡已经达到千万级别。这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城商银行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

联名信用卡其实一度被监管叫停。但二维码普及,让科技公司们找到了新的路径。

2014年,支付宝和微信同时宣布与中信银行推出网络信用卡业务,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在线办理信用卡,但两天后即被央行叫停。

虚拟信用卡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监管要求,比如要求银行“三亲见”(银行人员亲见本人、身份证、签字)。

不过,花呗的诞生,实际上起到了虚拟信用卡的功能。

花呗之所以能够做成,取决于两件事,第一是小贷牌照,第二是支付账户,两者结合,背后的一个技术条件是二维码的普及。

今天我们用的扫码支付,其实就是扫二维码。二维码并非支付宝的发明,但是支付宝的扫码支付让二维码在支付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一位来自银行技术部门的管理者总结说,每一次监管,其实都倒逼了蚂蚁们的升级,一条路堵死,总会找到另外一条。

二维码上的变迁,从信用卡虚拟卡到花呗、美团月付、京东白条等,创新和监管其实是共生的,监管也在动态中不断调整。

但二维码支付并不是终点。无论是阿里还是监管,都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其实,你会发现,阿里在革自己的命。

在蚂蚁金服Z空间的9层,有一个蜻蜓刷脸的设备,不少海归博士围绕着这台设备进行测试、调试。不仅面部活体识别,还有声纹识别。

留学日本多年的女博士偶尔还会到其他工位上去找东北老乡来录方言,因为自己常年离开家乡,东北话已经说不溜了,但是声纹录制时需要录制各地方言。

或许有一天,我们要跟二维码说再见了。刷脸即走的时代就要到来。

虽然,这背后还有用户隐私、安全等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但是支付宝等前沿公司无法在二维码上安眠,如果不去主动变革,那就会被变革,错失下一个支付时代。

而从监管角度,新技术带来的潮水方向的变迁,更重要的是金融系统整体的稳定。一家公司进行小贷创新可以,但如果多家互联网公司都在做,并且在疯狂争夺用户,那就会出现用户就在A公司,也在B、C公司进行多次贷款,ABC公司之间的数据不打通。以往A银行可以凭借征信数据看到用户是否在B银行贷款,而如今,这个风险如何解决不能只靠技术公司,需要监管来明确底线。

4蚂蚁的监管命门

自称“外行人”的马云,其实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些可能经不起学术或者专业推敲。但是瑕不掩瑜,马云敢于去“讲真话”的勇气依然是稀缺且值得赞赏的。

我们可以透过两组数据来看蚂蚁监管的命门。

1.资本充足率。

马云为何炮轰巴塞尔协议?

今天的监管很大程度上源于《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订立于1988年,此后经过修订,2004年出台了《新资本协议》,我国的监管体系也是借鉴于此而形成。

巴塞尔协议最为主要的支柱就是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

我国的银行监管其实也借鉴了巴塞尔协议的相关监管理念,重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监会也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指出,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

根据财报,2019年网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是16.4%,略高于传统商业银行。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提示了相关风险。招股书称,网商银行作为一家商业银行,须遵守中国相关法律中的资本要求,并可能需要额外的资金以满足其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倘若网商银行无法继续获得足够流动性或透过资产抵押证券市场等融资渠道优化资产负债表,其业务增长可能受到限制。

2. ABS背后的杠杆倍数。

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公开演讲中讲述了花呗、借呗的ABS循环次数如何形成。

ABS即资产证券化,本质其实也是一种杠杆。

阿里小贷2016年底2017年初,银监会、人民银行进行资管业务整顿时,发现花呗借呗通过30多亿资本金发放3000多亿贷款,放大100多倍。如此之高的杠杆引发监管警惕。

30多亿资本金是如何变成3000亿?

花呗的小贷公司资本金30亿,拿到银行去贷款,按照1比2点几的杠杆,拿到60亿贷款,加上本金共90多亿,然后去资本市场发行ABS,发行了40多次,就变成了3000多亿。

面对这样的高杠杆,就需要监管方拿出新办法。因为单一来看,银行按照通常的杠杆标准去放贷,没问题;证监会的监管方面来看,全世界也从来没有对发行ABS的循环次数提出过要求,因为常规小金融机构,放10亿贷款出去可能要一年时间,循环三四次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第一轮资产早就收回来。但有了互联网的效率加持,发90亿贷款出去可能只需要3天。

黄奇帆透露,最后监管多方商定,蚂蚁小贷发行ABS的循环次数不超过5次。

资本充足率以及发放ABS背后核心,都关涉到了资金杠杆,这也涉及到金融稳定的命门。如何让整个金融系统的杠杆保持合理程度,也需要监管上更多的创新。

当我们把这些指标拆开来看,就会发现,银行监管的重要方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表来设计监管工具,而这样的方式已经被金融科技公司冲击了。旧瓶难以完全装下新酒。马云其实呼吁的不是监管纵容,而是能够建立在真正理解金融科技、理解新技术带来的浪潮,同时也能兼顾金融安全的监管。

总 结

互联网的速度和效率遇见了古老的金融,实际上已经在很多层面带来了改变。

未来不止蚂蚁集团,还有腾讯系的微粒贷、微众银行,以及京东数科、美团金融,如何监管蚂蚁,具有示范意义,而作为把金融科技业务单独上市的第一家,蚂蚁也显然要做好接受更多公众监督的准备。

外滩大会上,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做了视频致辞,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主席陈元等也出席了外滩大会。

王岐山提到“当前全球金融经济环境变化剧烈,既要坚守底线,也要灵活应对风险挑战,勇于除旧立新”。

开放与监管都要,决心可见一斑。

金融中控制风险当然重要,对于杠杆的合理控制也关涉金融安全。以往分部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自管对应业务的模式,显然不适合互联网规模化、综合多元化的运作方式。短期内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无法改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蚂蚁金服独立董事黄益平曾经建议在现有体系内组建跨越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委员会。

马云在这样场合下的发言,绝非一时之快。蚂蚁集团只是一个开始,到底如何监管未来更多的蚂蚁们,是对监管智慧的考验。蚂蚁们已经改变给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改变,从购物支付、缴纳水电费,到如何去购买基金、保险,即便你没有用过这些服务,可能你所在的公司也已经被数字化、数据化重构。

马云的外滩讲话,是沉闷的金融领域很久未见的惊雷之声,刺耳的真话应该触发更多理性讨论。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今日中国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