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10:08:35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疫情正在把全球经济拖入加速衰退通道,令全球经济低增速、低利率、低通胀、高债务的“三低一高”特征强化:(1)低利率。降息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工具,半数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的央行降低政策利率,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利率基本接近于零,宽松政策空间不足。(2)低通胀。各国央行积极实施宽货币工具,缺乏需求刺激且财政乘数低。(3)低增长。根据IMF最新预测,20年全球GDP将萎缩4.4%,中亚中东经济或需十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4)高债务。疫情加深了各国结构性杠杆的潜在问题,根据Janus Henderson的《公司债务指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球企业债务规模猛增6250亿美元,债务总量增长超过了利润总量的增长。
(三)百年未有之“经济换挡”
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百年交汇点”,我国在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九大报告中定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换挡,将使高速增长时期隐形化的或支撑高速增长的部分矛盾逐渐凸显:(1)房地产下台阶;(2)环境开发与保护,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核心城市综合承载力;(3)资源型工业产能依然过剩,具体表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连续回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大幅增加,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
2 四象限较量:“十四五”与“十三五”的同与不同
作为“十三五”阶段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元年,我们站在2020年这一关键交汇点,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当前政策导向,从背景、主线、目标、产业四大维度比较两个五年规划的“同与不同”。
(1)背景维度:相同之处——从机遇看,“十三五”与“十四五”均处于新一轮科技周期,移动计算浪潮兴起,即将迎接“万物互联+数据智能”的新科技时代;从挑战看,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不同之处——全球格局看,“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十四五”时期则面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新冠疫情步入常态化、“三低一高”局面经济承压。
(2)主线维度:“十三五”规划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质是扩大有效供给,用“三去一降一补”完成经济换挡的第一步。从近期中央表态看,“十四五”主线将定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战略。
(3)目标维度:“十三五”规划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发展理念,重点举措包括双创、污染防治、混改、脱贫等;展望“十四五”规划:(1)经济方面淡化GDP目标,结构目标中提升研发、环保等含金量;(2)创新更加强调自主可控(以国家安全为导向);(3)区域发展推进粤港澳、长三角等核心城市圈的极化发展;(4)绿色环保方面更加强调壮大新能源产业;(5)国企改革方面推动资产证券化;(6)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化为导向。
(4)产业维度:相同之处——高端制造(“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战略新兴产业(以科创板为标志,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大健康(“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不同之处——“十三五”时期:一是深入“互联网+”引领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二是PPP模式让城市化基建迎;三是重视环境治理。“十四五”时期展望:一是更加强调自主可控,着力发展三代半导体、信创等产业;二是5G等新基建产业将肩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光伏、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四是线上经济、免税、医疗等新兴产业涌现。
3“十四五”的五大新突破蓝图
(一)空间突破:构建城市群新形态,深圳示范区当“先锋”
从供给端看,城市群凭借禀赋吸引要素流入,形成产业、资本集聚区,并借助市场化实现内部的细化分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从需求端来看,城市群作为增长极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协同发展,带来整体消费及投资扩容。“十三五”期间,中国共构建19个城市群,但部分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弱,各大城市存在产业同质化特征,内循环导向下对城市群梯度结构构建和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空间突破路径展望:(1)形成“城市圈-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空间发展格局。据国务院发改委,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都市圈则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2)要素流通自由化。要达到较高程度的城市群聚集,人口、土地等要素流通制度限制有待放宽。(3)区域间产业分工明细化,区域内一体化发展深化。不同核心城市在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上的互补性,通过细化分工引导生产要素的循环流通,发挥集聚效应、协同发展。
“十四五”区域极化发展领头羊是深圳先行示范区。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印发,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外开放、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共六大领域做出探索性突破,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核心创新亮点包括:(1)土地改革(农转用审批权委托、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和存量工业用地的盘活),核心诉求是增大土地要素供应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2)资本市场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转板机制、CDR试点、深市股指期货、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等),贯穿创新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3)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一是赋予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无人机管理新兴领域先行先试立法权;二是放宽医药、通信行业准入);(4)数字要素改革(一是支持数字货币试点测试;二是探索数据交易市场);(5)允许境外发行地方债、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下放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等。
(二)技术突破:“卡脖子”自主安可领域价值链跃升
“十四五”期间核心技术将更倾向于自主安可,技术突破路径展望:(1)科研经费投入提升,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经费具体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者投入高、回报慢且难以量化,但对理论和技术突破的重要性极高。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3%,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分别占比6%、11.3%、82.7%,我国当前科研经费占比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均远低于发达国家。(2)引导优质资源向信创、国防等国家安全高地转移,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当前半导体、操作系统、芯片等领域存在“卡脖子”现象,严重影响产业链系统稳定与安全。
(三)消费突破:倚重点倾向新型服务性消费
消费作为国内大循环闭环末端,能带动前端生产、流通及分配的有效进行,成为“十四五”期间经济主要拉动力。量方面,近三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平均达60.38%,远高于资本形成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质方面,我国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逐年提升。19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45.9%,对比美国约80%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