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06:35:22 来源:西宁晚报
方便面吹起高端风意味什么
热水与面饼的碰撞,榨菜与火腿肠的完美搭配,一碗热气腾腾、物美价廉的泡面是很多人自小就挥之不去的味蕾记忆。
近来有媒体发表文章称,方便面市场早已刮起“高端风”,超市里的方便面动辄10元、20元,这让很多网友大呼:方便面还是我认识的那个“它”吗?
高端方便面为何会走红?低价速食的“黄金时代”是否一去不复返了?小小一袋方便面,折射出怎样的消费趋势?
低价速食的吸引力早已不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方便面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作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销售国,方便面曾经在中国持续了十几年的辉煌。
它一度漂流在绿皮火车、学生宿舍、建筑工地和窄小的出租房里,标刻着人生中一段略显拮据、又艰苦奋斗的日子。
这样的局面在2000年以后达到巅峰。2005年,中国方便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彼时的方便面总产量437亿包,折合327.9万吨,同比增长18.6%,销售额为298.4亿元。2011年则是方便食品近十年来的发展高峰,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1.2万家。
因此,2000年-2011年也被称为方便面的“黄金时间”。
然而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方便食品的销量不断下滑。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7年间,中国市场方便面的需求从462.2亿份下滑至389.6亿份,下滑幅度高达15.7%。
方便面走“高端风”只为品牌求生?
“打败你的不是同行,而是时代。”这句话用在方便面身上再合适不过。
造成方便食品业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卖行业的出现。这些年,新鲜快捷又实惠的外卖培养了大批忠实的客户,逐渐“蚕食”方便面的市场。
另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方便面很方便,但似乎与营养绝缘。很多人还把方便面归为不健康食品,袋装方便面的经典口味也被不少人嫌弃“万年不变”。
而高铁和飞机出行普及,消耗在旅途中的时间越来越短,人们对泡面的需求也随之减弱。
在上述背景下,方便面企业积极展开自救。曾有两大“玩家”进行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方便面价格大战。在当年那场火拼中,两家公司在“赠品火腿肠”上做文章,前后共消耗掉近40亿根火腿肠来吸引消费者。
然而后来的业绩证明,低价竞争并不奏效,两大公司转而投向“产品高端化”,通过产品价值的溢价成功实现“自救”。此后,又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新势力,纷纷走上高端甚至超高端这条“速食赛道”。
品牌“突围”为何要走高端路线?
综合来看,大多数方便面企业选择入局介于普通方便面和外卖价格之间的10元至20元产品赛道,强调“健康”、短保质期、“所见即所得”等卖点。
毫无疑问,这是方便面生产商们为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做出的举措。
曾几何时,当消费者看到方便面外包装上“香菇炖鸡”“红烧牛肉”等诱人图案,心中不免嘀咕:这些图案,也就是“仅供参考”而已。
如今,方便面生产商们结合冻干技术,以肉丸子、虾仁等丰盛食材丰富了方便面的配料和口味,有的厂家更是研发热水冲调即可享用的“浓汤膏”,真实还原了高汤的本味,让消费者从外包装看到什么,就能在舌尖上品尝到什么。
而方便面企业之所以选择推出10元至20元的产品,也有与外卖食品一较高下之意。随着近两年外卖市场逐渐进入头部企业竞争阶段,“烧钱补贴”力度大不如前,外卖食品平均价格不断上涨,加之近两年不时出现外卖食品安全问题,这都为方便面企业提供了“翻身”的机会。不少吃腻了外卖的年轻消费者也愿意“再给方便面一次机会”,他们虽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却对口味、健康和个性化更加在意。
此外,方便面售价提高还有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大营销和包装力度、开发新口味等投入的成本因素。
不同于以前方便面多在电视上投放广告,如今方便面已走上了“网红”营销之路。有网友表示,自己在小红书、抖音上被 “种草”了许多新产品。
高端战略是制胜法宝?
从数据来看,高端战略的确让方便面行业“起死回生”。中国方便面市场销量于2016年到达谷底后逐步回升。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增长5.6%,销售额同比增长11.5%。而年初的疫情使得外卖和外食餐饮生意萎靡,这也为方便面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中国方便面市场复苏的原因在于产品端跟消费端同步升级、创新以及迭代。一些高价位方便面受到消费端的青睐和追捧,充分说明整个中国方便面市场不缺消费者,缺的是好的产品。
目前整个中国的消费层次,已经进入了一个精准细分的阶段,尤其是方便食品领域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以及细分,在朱丹蓬看来,这样的情况符合未来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整个社会商业化本质的一个凸显。
而方便面市场刮起“高端风”,并不意味着行业集体涨价,消费者仍有大量低价、平价方便面可以选择。“高端风”更像是方便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开拓增量市场的一种努力。在尝鲜之后,消费者会不会对这些新款产品充分认可,“高端风”能否坚持下去,还需要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但毫无疑问的是,方便面与竞争对手们的较量还会继续,谁能在健康和便捷上满足消费者,谁才能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本报综合消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