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5 18:3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重庆10月25日电 (记者 刘贤)新冠肺炎疫情、地震、台风、洪涝、突发事件……城市需更有“韧性”,才能抵御这些风险、迅速恢复。25日在重庆举行的“2020韧性城市·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和陈湘生深入解读韧性城市理念。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并能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抗灾能力。孟建民说,各个城市都有一定韧性,只是程度不同。
他解析,韧性城市系统与人体生命系统类似。如,人体有神经、泌尿、循环、呼吸、运动、生殖、免疫等系统,而城市涉及信息、水循环、能源、物流、道路、生态、医疗卫生等系统。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演讲。 邹乐 摄孟建民在韧性医院方面所研颇深。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他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国医疗系统暴露出并未对这种突发疫情做好准备,很多难以应对,甚至承载力崩溃。这提醒各大医院要调整原有规划和设计,在大量病患涌入时,能及时改变医院布局和医疗流程,确保救治病患和医护人员安全。医疗乃至城市的规划设计管理者们,要有建设韧性医院、韧性城市的意识,以积极应对突发疫情等各种灾害。
陈湘生聚焦“超大韧性城市(群)建设”。他认为,韧性城市能够容纳现今及未来社会(社会韧性)、经济(经济韧性)、环境(生态韧性)以及政府管理(组织韧性)发展所带来的压力。
如何建造超大韧性城市(群)?陈湘生建议,一是进行城市风险普查,建立城市风险分级分类账本;二是应用“韧性工程”提升城市韧性;三是关注城市隐蔽工程和生命线系统的可靠性;四是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管理提升风险监控、指挥和处置水平;五是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
他总结,超大城市(群)基础设施的韧性规划设计,包括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别是生命线等重要基础设施转向地下,是支撑超大城市(群)韧性的根基。打造超大城市(群)“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要融合政府、商业、交通、医疗、消防、气象、环境、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分析,对风险做到有效的事前预控决策、事中迅速应对、事后高效救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