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06:37: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0月16日电(童笑雨)10月15日,“浙里绿——乡村客厅面对面”活动在浙江杭州下姜村举行。活动现场,文旅专家“把脉”乡村旅游品质提升,提出要利用“稀缺”资源,完成乡村旅游从“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的转变。
位于浙江淳安的下姜村一直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现在的下姜村,依然有名,被誉为“绿富美”。
下姜村。 童笑雨 摄2019年下姜村游客量达73.3万人次,是引领周边32个村发展的“领头羊”。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乡村振兴的“模范生”,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路上,仍面临诸多困惑。
“下姜村收门票还是不收门票?各有哪些利弊?”面对齐刷刷坐成一排的文旅专家,当过28年下姜村党支部书记的姜银祥抛出了困扰已久的问题。
下姜村夜景。 童笑雨 摄他坦言,生态环境是下姜村最大的优势,但随着资金在生态保护方面不断的投入,帮助村民增收,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
针对姜银祥如此直接的提问,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王信章也开门见山:“不主张。”在他看来,收取门票虽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收入,但其负面影响长期存在。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是让游客留下,而非留下门票。
下姜村的茶园。 童笑雨 摄他认为,乡村旅游发展,要完成从“美丽风景”到“美好生活”的转变。“乡村不是旅游团进进出出,而是高品质的生活场所。”
他建议,要丰富当地产业和业态。例如,可打造当地专属的夜间经济文化,依托当地非遗开展手工体验等。他以下姜村是浙江省五任省委书记基层工作联系点为例,表示可开展培训相关业务,令游客群体更多样化。
活动现场。 童笑雨 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紧扣两个字:稀缺。”针对“如何让游客留下来”的提问,浙江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徐云松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做好“稀缺”这篇文章,可从农产品上下功夫。据悉,下姜村一度以蚕桑叶、茶叶、中药、毛竹“四张叶子”为抓手发展农业。
授牌仪式。 童笑雨 摄徐云松建议,可为农产品赋予附加值,打造专属于当地的品牌。同时,也可依托某一样农产品,打造完整的产品生产线。“比如茶叶可用来做酱菜、面条,以及任何美食。”
除了给予农产品“附加值”,徐云松还认为,“稀缺”要体现在文化上。
“下姜村的红米酒很有名。但是这几天我行走在大街小巷,没有看到几家在酿红米酒。”徐云松说,乡村的文化发掘要深入,酿酒的过程,要把它展示出来。
同样需要展示出来的,还有新晋的“流行文化”。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庆期间上映,《最后一课》是其中一个单元,取景地就在下姜村。徐云松认为,取景地的老教室不能仅成为参观点,它在被保留下来的同时,还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去体验“最后一课”,感受那个年代的课堂。
用浙江省农业农村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赖齐贤的话来说,则是为乡村赋予更多的文化和故事。
“要以城市的眼光来看待乡村。”他指出下姜村可以讲绿水青山、乡村产业发展和环保的故事,这些对游客来说,是新鲜的、有意思的。“这些故事,不能仅是导游讲,还要让村民和民宿主讲。这样游客接触到这些故事时,才会觉得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