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一个创业故事被释放了。 从员工到所有者转变思维的8种方法 3种类型的体验将帮助你的创业成功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打入视频游戏行业的一切 破解App Store代码的5种方法 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吗?做你知道的。 从他的公寓里打乱一个沉睡的巨人 利基微型公司将如何统治商业世界 帮助您的公司避免顶级创业杀手的4种策略 您的商业贷款被拒绝的8个原因 我从指导世界上最好的加速器的初创公司中学到的东西 如何将你的爱好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 最大的公司名称更改 (信息图) 如何找到您的电子商务业务利基 初创公司可以从数字化转型中学到的5件事 战时企业家的生活故事 如何确定您的医疗索赔计费服务的最佳市场 大多数初创公司都知道不会犯的明显错误 (但无论如何还是会犯) 如何找到你有利可图的想法 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进入一个你知道的行业 为什么我给我的团队买了100双运动鞋 在迈向企业家之前,您必须回答8个棘手的问题 使用 “事实” 方法来提出正确的想法 30岁前你应该学到的7个商业课程 成功餐饮活动的提示 在为时已晚之前申请商标 管理远程团队的7个技巧 (信息图) 创业投资者在投资前寻找的5件事 成功启动中西部创业的4个技巧 在迈向企业家之前,您必须回答8个棘手的问题 创业投资者在投资前寻找的5件事 3种策略,使您的产品在走出阴影之前达到最佳状态 管理远程团队的7个技巧 (信息图) 3甚至证明荒谬想法的网站都可以成为在线赚钱的人 2使命驱动的企业家分享他们的成功之路 赢得商业和生活的3个关键 如果你不想成为企业家也没关系 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创业或发展企业时的14种省钱方法 杰西卡·阿尔芭和莎拉·米歇尔·盖拉的重要创业课程 一方: 建立你的单人公司 创业创业的8条财务提示 企业家必须了解有关Cap表管理的12条规则 在线商务教练的隐患 你的商业计划必须回答的6个问题 辞职或被搞砸了之前必须做的7件事 企业家犯的6个最大的创业错误 为您的创业公司寻找创意员工的4种明智方法 帮助您经营多个企业的4个技巧 当你不能辞职时如何创业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沧桑巨变 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

2020-10-15 12:34:27 来源:光明日报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迈出我国改革开放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步伐。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今天,我们邀请4位参与特区建设的亲历者,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视角重温那些辛勤与热诚的创业故事,回顾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让我们一道,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团结奋进。

深圳

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均GDP606元/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21万元。

2019年深圳GDP总量26927.09亿元,人均GDP为203489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3.38亿元。

2019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数为1343.88万人。2019年深圳市森林覆盖率为39.78%,公园数1090个。

截至2020年8月21日,深圳市已建有中央科研单位驻深研究机构2家,获批牵头或联合建设4家广东省实验室,主动布局建设12个基础研究机构,培育4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6%。

汕头

40年来,汕头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汕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2亿元,是1980年的119.2倍

2019年汕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16元,是1980年的99.7倍

2019年汕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35元,是1981年的60.1倍

珠海

珠海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80年的2.6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速17.4%。

1980年珠海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为0.58亿元,2019年增加到1971.88亿元,年均增长24.0%。1980-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181.98亿元,投资水平和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

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4.48亿元,增长930倍,年均增长23.0%。

珠海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019年的1.7∶44.5∶53.8,三次产业呈现良性互动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厦门

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995.04亿元,增长了808倍

厦门财政总收入从1981年的1.9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约1328.52亿元,增长了680倍

厦门三次产业结构从1981年的26.5:51.6:21.9调整为2019年的0.4∶41.6∶58.0

厦门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1年的482元,增加到2019年的59018元,增长了121.4倍

讲述者:林小静(曾任蛇口工业区办公室打字员、机要员)

“开山炮”奏响蛇口发展曲

光明日报记者党文婷、严圣禾采访整理

深圳

40年不长,弹指一挥间;40年不短,沧海变桑田。40年前,这里刚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农业县组建为市。历史上,这片土地曾经叫作宝安县,寓意是“得宝而安”;曾经叫作新安县,来源是“革故鼎新,去危为安”,都饱含着人们追求平安富裕生活的强烈愿望。但直到根据京九铁路上的一个繁华集市的名字改名为深圳,直到创办经济特区,这片土地才真正开始走向平安富裕。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2019年深圳GDP总量达26927.09亿元。从1台钢琴、1间剧院、1支宣传队的贫困县文化格局,成长为拥有7座超级书城、600多家公共图书馆、700多家实体书店,一年有16万场公益文艺活动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到如今已有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沧海桑田背后是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这片土地得到的宝就是改革开放政策。

我1963年出生在深圳南头,6岁时全家就迁居到了蛇口,童年、上学、工作、成家直到如今退休,几十年来一直住在蛇口,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小时候,谁都想象不到深圳发展会那么快,从边陲农业县变成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1979年夏天,高中毕业的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就通过招工来到蛇口工业区办公室当上了打字员。

那时的蛇口还很荒凉,到处都是滩涂和树林,像样的屋子都没有几间,建设指挥部是征购的海边滩涂上的蚝民房,行政部是铁皮房。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干劲是十足的。填海建港的开山炮一响,地动山摇,之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每天都响起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几天就开出一条新路。

那时候,年轻的我还不知道蛇口工业区的建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但看到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理念和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管理制度上也不同于当时的条条框框。

当时袁庚同志每周要从香港来蛇口两三次,一下船就直奔工地察看工程进度,常常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为了提高工人们的积极性,还顶着压力制定了运泥车“每超一车奖励4分钱”的制度,让人们打破吃“大锅饭”的想法。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些开拓者们喊出的口号振聋发聩,成为那一代人的座右铭。大家都很努力,白天工作,晚上结伴去夜校“充电”学习。为了培养人才,工业区开办了企业管理培训班,教授英语、粤语、驾驶、会计、外贸,一到晚上就挤满了人。我也学了普通话、英语、数学和行政管理。

蛇口的发展越来越快,80年代初,随着凯达、三洋等工厂的陆续迁入,很多外国友人也来了,越来越多的新项目开始进驻,楼越建越多,路也越修越宽;90年代中后期,工业区的产业逐渐转型升级,对原有的“三来一补”企业不再续租,而是引来具有高附加值的比较环保的企业,城区规划也越来越注重民生;到了2010年以后,这里变成了深圳创意产业的聚集地,以前老厂房经过改造成了设计师钟爱的南海意库、互联网创业者喜欢的蛇口网谷,成了举办展览、沙龙的展厅和公共空间。

这40年间,蛇口所经历的是真正的沧海桑田——如今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所在的位置过去是海,明华轮当时就停在海边,供海外客商们休憩娱乐,现在那里全都变成了具有国际化风情的商业街区。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当年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在下一代年轻人身上传递了下去,许多邻居、同事们的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儿子,在求学、留学后都选择回到深圳开启自己的事业。退休后,在社会活动中也认识了很多从各地而来的年轻人,在这里扎根创业。当年的精神还在延续,蛇口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讲述者:李志均(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退休干部)

2万余张照片记录珠海城市变迁

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采访整理

珠海

珠海,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历程。4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艰苦创业,勇立潮头,不断破冰开局,在世人瞩目的历史变革中担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的城市地位、定位、方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珠海经济特区以“归零”“重启”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二次创业”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加快发展,在把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更高水平的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勇做尖兵。

我与珠海的缘分,要从66年前说起。1954年,20岁的我参加工作,来到了当时的珠海县,在县水产办工作了一年多后调到了县商业局。因为对美术、书法有些特长,我常常被抽调去举办各种宣传展览。逐渐成了承担起美工、排版到指引、讲解的“多面手”。筹办展览次数多了,我逐渐发现用照片记录珍贵历史时刻的重要性,从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那时,从没摸过照相机的我借来机器,买回摄影专业书籍开始自学。

1973年,38岁的我有了第一台专属相机。当时单位门口设置了一个橱窗,专门用来展示珠海城市新面貌。透过我的镜头,珠海的楼宇建设、新厂落成、市民生活、民风民俗,都被一一记录了下来。

要问我哪张照片最珍贵、最难忘,那绝对是珠海市人民政府挂牌的时刻。1979年3月,珠海建市。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11月24日至30日,珠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市人民欢欣鼓舞。会议召开前一晚,我激动得难以入眠,第二天一早就奔赴会场拍摄会议照片。

为了打闪光灯,当天我在腰间挎着一个大电瓶走来走去,造型很引人注目,还有市领导打趣说“你这套设备可以用来煲开水了”。会议结束后,珠海市新领导班子成员精神抖擞走出大会堂,护送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牌匾前往举行挂牌典礼。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马上紧跟队伍,从当时的渔民会堂一直步行至市政府门前。从队伍的行进、挂牌的瞬间到新班子成员的合影,我一路拍摄。就这样,珠海市挂牌成立,这一切被我定格在镜头下,成为今天仅存的、格外珍贵的历史照片。

在交通条件十分不便的年代,我踏过香洲到翠微的泥路,登过没有开路的凤凰山顶,常常为了拍摄一个地点,骑单车往返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我跑遍珠海各个角落,留下不少有趣的拍摄记忆。

我至今仍记得,为了拍摄香洲全貌,我独自登上凤凰山山顶。为捕捉最佳的光影瞬间,登顶后,我在烈日下暴晒四五个小时,饥渴之下只好扯几片树叶塞入口中咀嚼解渴。有一次,天气突变,乌云盖顶,我只好仓皇下山,一不留神还走错了路。等找到正确路线返回家中时已是深夜11时,家人心急如焚,差点闹出失踪事件。我不怕困难和危险,怕的是遗漏了记录珠海发展的珍贵画面。

《珠海市政府挂牌》《海岛赤脚医生10姐妹》《海岛女民兵》《叶剑英和我们在一起》《珠海第一家中外合资毛纺厂》《珠海第一家彩色冲印店》《珠海第一个农业机械化灌溉》《珠海直升机场》《拱北口岸》《香洲全貌》《吉大全貌》等景象在我的记录下,从瞬间变成了永恒。

这些照片不仅实现了我许多第一次,也展现着珠海不少第一次。随着年纪渐长,我逐渐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昔日最珍视的拍摄工具,也已转到孙女手上。如今我习惯每天早上走出家门,到扬名广场附近买份报纸,再到海边散散步。

很庆幸能亲眼见证这个好时代,我相信大湾区时代的珠海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要用眼睛来看这座城市的繁盛,用心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

讲述者:方克森(汕头经济特区规划局首任局长)

从荒芜到繁华的一段黄金岁月

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 通讯员陈文兰、依洁采访整理

汕头

大美汕头,不惑特区;南海之滨,千帆竞进。改革开放的浪潮在这里奔涌不息。

40年前,汕头人怀揣梦想振奋而起,在荆棘丛生的滩涂上高高抡起填平沙丘的第一锄,由此掀开了汕头经济特区的新一页。

40年来,汕头经济特区从最初的1.6平方公里,扩容到市域全覆盖2199平方公里;昔日的“省尾国角”边陲小城,发展为开放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汕头人民破题破冰、善作善成……一连串的“中国首创”“全国率先”,展示了特区的担当作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汕头篇章”。

如今,当我漫步迎宾路,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挺立在笔直宽阔的道路两旁,迎宾路南侧的广场,绿地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成为中心城区又一处精品园林景观,让市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出门即公园”。时光往前追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特区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汕头经济特区建立后,这里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3年,我调往特区管委会,任特区规划局第一任局长,不久,我被任命为分管特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特区管委会副主任。这对于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读了6年书的我来说如鱼得水,为此,我一直对这份工作很投入。特区建设热火朝天,用人方面唯才是举,不论资排辈,凡事放手让年轻人去闯。

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年轻的汕头特区迫切需要实施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规划方案。立足全局、创新理念,特区迈出画美图的一步,结合区域特点、空间资源、居民诉求等,推进街区整理,把特区划成43个街区。

保护生态、极简审批等等,都是特区精神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一张蓝图绘到底”,解决了现有一些规划缺乏衔接协调的问题,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当年在一些规划上有不同观点,我坚持认为我们的眼光要投放到几十年以后,让规划引领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最后,我的方案被采纳。时隔多年后,当我看到当年坚持把土地留下来,为后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储备了空间基地,我就倍感欣慰。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特区建立之初的真实写照。当时,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尽量节约开支,减少支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平整土地时,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自制沙袋,先把路填平,整出一条便道,方便运输车和搬沙运土的民工行走。

工作地点简陋,环境艰苦,但是大家苦中作乐。至今我还记得,我们顶着严寒酷暑,踏遍达濠半岛和珠池肚沿海的沙丘荒原,对着两个片区的土地权属、地质、人口、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做出投资概算。

就这样,在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条件下,汕头经济特区的“开荒牛”们肩挑背扛,以“特区效率”完成了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平整土地的任务。

这40年,有幸在这个历程中成长,是我一生的荣耀。这段平凡而特殊的工作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见识,充实了我的人生,更见证了汕头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华的一段黄金岁月。很感恩这个时代,感恩特区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

讲述者:潘维廉(厦门大学教授)

多么幸运啊,我的家在厦门

光明日报记者马跃华采访整理

厦门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全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城市环境高颜值助力产业发展高素质,显著提升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速度与质量齐升、发展与生态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今天的厦门,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共生,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高,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称号。高质量发展成果斐然,全面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格局。

1988年,我们一家搭乘慢船到中国(从香港出发需要18小时航程),在厦门和平码头上岸,当时厦门只有一座高楼——厦门港附近的海滨大厦。一星期里有几天会停电,一次连续几天停水,泥土路上坑坑洼洼的,城市因大量使用煤炭而蒙上煤烟灰。

但现今,厦门成为中国最干净的城市。厦门是中国首个发布空气质量报告的城市,也是率先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空气质量与污染控制的城市之一。

厦门最出色之处在于其城市发展与环保间的平衡:全面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以城市环境高颜值助力产业发展高素质,显著提升城市竞争力,走出一条速度与质量齐升、发展与生态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厦门在同等规模城市中不仅经济发展速度上居第一位,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也位居第二。

2002年10月,我很荣幸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的国际花园城市大赛中(国际公认的“绿色奥斯卡”)担任厦门市的发言人,厦门不但博得6位国际评委的称赞,还获得了在场观众的连连赞叹。实际上,我自己也觉得惊讶。1988年我们抵达厦门,当时谁能想象,这个落后的小岛城市会在短短10多年间便能获誉全球最宜居城市呢?

当时全球40多个城市参与评选,竞争很是激烈,其中包括芝加哥、杭州、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等等。每座城市都各具优势,但厦门蜕变之神速是其他城市比都比不上的。尽管如此,我们代表团的部分成员难免心里没底——尤其是在杭州的发言人做完陈述之后。

马可·波罗曾说杭州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城市,哪怕到今天,杭州依然是最美城市之一,因此中国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座城市也是出了名的美女如云,做陈述的城市发言人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一名专业的电视主持人,英语能力无可挑剔,陈述水准极高,评委和观众全程听得入了神。她结束陈述后,厦门代表团的一位成员说:“我们没希望了。”

“为什么?”我吃惊地问。

“杭州的发言人这么漂亮,”他说,“而我们只有你。”

尽管是我发言,厦门依然夺冠了。在40多个城市当中,没有一座城市像厦门一样发生如此之巨变。在闭幕式上,一位评委告诉我:“厦门不但是第一名,而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2004年,厦门市又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2013年厦门还举办了“国际花园城市(社区)大赛”。

厦门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如今,这里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共生,不仅以荣列中国最美城市而闻名,还是生活、工作、旅游的理想之选。而厦门大学则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每天迎接来自各地的游客多达两万人,使得校方决定设置每日游客流量上限,校门外的游客仍不惜长时间排队等候进校参观。多么幸运啊,这个最美校园,这座最美城市,就是我的家!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11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今日中国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