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4 18:3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14日电 (记者 张玮)14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获悉,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降雨量控制下的飞播种子丸粒化技术中试、推广应用及后评价”可将飞播成苗率提高15%。
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仅内蒙古阿拉善就有1000万亩。
内蒙古科技厅官方资料显示,目前,飞播造林种草是防治沙漠化的主要手段之一,阿拉善自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开展飞播造林以来,在立地条件好的平缓沙地飞播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沙丘密度大、沙丘较高的地区,由于植被稀少、沙丘流动性强、降水少,在飞播造林中种子会出现随风漂移和发芽率、成苗率不高等现象,使飞播成效明显降低。
“降雨量控制下的飞播种子丸粒化技术中试、推广应用及后评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提高沙拐枣和花棒等植物种子飞播成活率为突破口,攻克了传统飞播种子随风漂移、出苗率和成活率低等一系列难题,为制约飞播造林成效的技术瓶颈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图为采用丸粒化技术飞播三年后的花棒、沙拐枣、沙蒿群落。内蒙古科技厅供图该项目负责人、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武志博介绍:“我们的丸粒化种子重量达到原种的2倍以上,在飞播过程中,这些种子就像‘伞兵’一样可以精确地投放到指定区域并深埋在沙丘中。这样就解决了传统飞播种子随风漂移的问题。”
同时,这些丸粒种还有一个控制吸水发芽的“开关”,只有当降雨量满足一定条件后,丸粒化种子才会启动吸水萌发机制,包裹的外衣自然裂解,种子萌发。
武志博称,采用该项新技术进行飞播作业,落种均匀,不产生飘移以及风力影响的落种后位移,出苗整齐,能提高15%左右的成苗率,并节约飞播用种50%,目前,该项技术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项目已建成丸粒化生产线一条,日处理种子能力达到2000公斤。2020年加工丸粒化种子20吨,完成了5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飞播任务。
内蒙古科技厅官方表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飞播造林种草的科技含量,为同类地区的飞播造林种草提供了技术支撑。(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