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12:34:04 来源:光明日报
保居民就业底气足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权威访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中央及地方坚持将稳定居民就业摆在“六稳”“六保”的首位,出台了一系列实招硬招,稳住了经济大盘,也让千家万户端稳了“饭碗”。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恢复就业,并使居民收入恢复增长。今年将力争居民收入增长与GDP保持同步,确保实现“2010年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既定目标。
有能力实现全年就业目标
记者:今年1至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81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少增203万人。面对这种情况,您认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能否实现?面对疫情冲击,应该如何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蔡昉:今年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可以完成的。从前8个月的数据来看,我们已经完成近800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剩下4个月时间,完成100多万人的就业目标应该有把握。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宏观经济加快恢复,这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筑牢了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城镇新增就业”是一个流量概念,不是净增加。这个指标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活力。一个经济体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说明人们的创业就业热情比较高,经济发展的潜力比较足。只要这个活跃度存在,即使遭受冲击失去工作,也会很快在新的企业中得到新的岗位,就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当前,我国保居民就业底气足,就业比较充分,主要基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经济增速迅速回归潜在增长率,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逐步恢复到较为充分的利用水平上;二是服务业、新成长经营主体、新兴业态、新型就业形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逐步扩大对就业的吸纳;三是政府把就业优先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层面,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度和效果明显提高。
面对疫情冲击,保住就业岗位,需要保住市场主体,激发经济活力。“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主要指的就是保生产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保住他们就有就业岗位;就业稳住了,百姓收入就有保障,有收入就会有正常消费,市场主体就会继续发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应该以更加直接精准的手段,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很好的财政支持方式,比如财政资金直达县市,帮助企业纾困。类似的有效做法应当实现常态化,将财政支持资金直接对准基层企业。除此之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大失业补贴、失业金发放力度,加大直接帮助家庭和个人的财政支持,这样才可以保持居民收入稳定。
未来,我们仍要全面强化保居民就业举措,首先应恢复并保持新创企业增长速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经营模式和多样化就业形式创造更好条件。其次,针对不同重点群体综合施策,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提升政府援企稳岗措施实施效率,通过社会政策托底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再次,加大人力资本培养力度,扩大高中、高职和高校招生规模,提供技能培训及创造培训型公益岗位等。
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支持
记者:今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而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加大就业扶贫的力度。目前贫困劳动力就业进展如何?下一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贫困劳动力就业?
蔡昉: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扶贫攻坚。然而,因为遭遇疫情冲击,一些贫困人口特别是需要外出就业的人口没能实现充分就业。同时,目前仍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其居住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更差,从人群上看就业能力更弱、受教育程度更低、家庭劳动力更少。因此,今年针对贫困人口的就业政策要更加精准,为外出就业群体畅通渠道、创造机会,优先安排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的相关产业,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保持其收入增长,这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此外,要加大就业扶贫的力度,对有特殊困难的贫困劳动力要用社会政策托底保障,使其在今年摆脱贫困。
记者: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而且应届毕业生就业受疫情影响面临一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蔡昉:因为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往年大幅下降,但好在毕业季到来时经济已开始复苏。
虽然今年遇到很多困难,但是随着经济复苏,我们会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导致传统的消费方式受到冲击,但同时催生了一些新的需求,比如旅游从过去的组团式转变为具有知识性、私密性的新形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移动应用、线上经济日新月异,为拥有特殊人力资本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很多新机会,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创业尽快地进入就业岗位。对此,政府的及时扶持、创业条件的改善都是至关重要的。从长期来看,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一轮的技术革命都会对人力资本提出更高要求,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体,在就业市场上将面临更多机遇。
打造“十四五”时期就业优先政策升级版
记者:面对当前我国就业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
蔡昉:当前,我国仍面临一些就业矛盾。首先,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近年来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都呈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总量短缺。同时存在着就业难、起薪低和失业现象。其次,一些群体面临特殊就业困难。如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与就业地的不一致,年龄较大职工技能与岗位的不匹配,退役军人对就业市场的不适应等。再次,世界经济低迷、不稳定不确定性也会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周期性失业。
“十四五”时期积极就业政策应升级为更宏观、综合和全面的版本。第一,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树立就业导向。目前,以每个百分点产值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百分点来衡量,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已经是负数。实体经济既是立国之本也是扩大就业之基,因此要稳定制造业发展及其占GDP比重。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应把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重要决策指标,确定逆周期调节的时机和力度。我国比较充分就业的自然失业率为5%左右,超过的部分就是周期性失业。第三,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培训和岗位中介提高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匹配度和匹配效率,降低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第四,实现社会政策托底和促进就业措施的有机结合。
(本报记者 邱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