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18:34: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王一鸣:在应对危机中育新机开新局
今天的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如何在有效应对危机中培育新机、开拓新局,这些都考验着我们的定力、格局、智慧。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观当下,见微知著——
“经济运行总体上还处在恢复性增长之中”
记者:有人认为,我国宏观经济已经走出疫情影响的周期;也有人担心,我国经济再难以回归潜在增长率。对此,您怎么看?
王一鸣: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济下滑态势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扭转,经济运行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应该说,我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经济运行总体上处于恢复性增长之中。
就当下来看,8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我国多项经济指标首次出现转正。这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积极变化明显增多,经济稳定复苏的态势进一步巩固。随着越来越多的指标恢复正增长,可以预期全年经济将实现一定幅度的正增长。但必须看到,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变化主要还是恢复性增长,多数指标的增速尚低于上年同期,一些指标的累计增速还处于下降区间。总体上,经济恢复还不平衡,供给侧恢复快于需求侧,供给侧中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需求侧中投资恢复快于消费。
经济恢复不平衡,反映出不同经济部门和领域对疫情冲击的反应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的。但也要看到,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往往相互叠加,需要区分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问题和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宏观调控需要统筹兼顾短期逆周期调节与中长期发展,既针对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问题,又考虑为解决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创造条件。
察全局,辨危识机——
“把冲击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记者: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您如何看待“危”与“机”,“危”在哪?“机”又在哪?
王一鸣: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特别是美国继2018年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后,又对我国实行技术脱钩、金融施压,对我国战略遏制日趋强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既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更有条件和能力跻身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美国对我国实行科技脱钩,也倒逼我们下决心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经济衰退造成外部需求大幅萎缩,也促使我们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国内看,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都走在世界前列,表现出强大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我国治理效能和制度优势进一步显现。只要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把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就一定能够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看长远,求新应变——
“突出战略重点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记者:面对变局和困境,准确识变是基础,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则是关键所在。您觉得我们应当如何找准战略重点育新机开新局?
王一鸣: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形势,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既是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主动调整,也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要围绕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突出战略重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第一,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释放国内需求潜力,需要鼓励居民扩大消费,引导企业扩大投资。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争取用15年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番。要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城镇化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城市群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枢纽和战略支点。同时,通过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二,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未来,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为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努力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第三,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为紧迫。这就要求我们下决心推动短板产品国产替代,拓展国内供应商,培育可替代的供应链。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提高供应链安全性和可控性。
第四,深化改革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必须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和障碍,降低要素使用和流通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疏通供给和需求、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第五,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改革成果。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全面取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经济日报记者 欧阳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