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06:34:59 来源:新京报
“卖水暴利论”:别被“利润原罪说”带偏了
■ 观察家
“卖水暴利论”看似有数据支撑,实则不懂市场规律的片面观点,公众更没必要被泛道德化的“利润原罪”论调带偏。
这两天,“卖水才是暴利行业”的“卖水暴利论”,在舆论场泛起。这类论调的直接触点是成立于1996年的农夫山泉9月8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开盘大涨,其市值一度超过4400亿港元,创始人钟睒睒当了半小时的“中国首富”。
在“高科技”、“互联网”标签车载斗量的时代,朴素的“搬水工”能够这样大火一把,确实让人有点意外。此后,有网友搬出其他品牌酒水饮料超高的毛利率数据:如茅台、可口可乐、海天酱油、伊利等“跟水有关的产品”的毛利率,由此得出了“卖水才是暴利行业”的结论。
这不是舆论第一次炒作某些企业或行业的暴利,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实际上,这些“暴利”的说法未必科学。
每次对“暴利”的炒作总会聚焦一个指标——毛利率。尤其是动辄50%以上毛利率看上去非常诱人,很容易被误解为“一块钱成本赚五毛”。但实际上,毛利率并不能直接体现企业的真实利润,这可以用其计算公式进行印证。
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100%=(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从会计学角度讲,“主营业务成本”并不包含税金、“销、管、财”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企业成本。在财务分析应用上,毛利率只是反映产品的增值幅度,而非真实盈利能力。
与真实盈利能力更直接相关的,其实是净利润率,通常在上市公司、行业分析报告中和毛利率同时列出。可是,这些炒作“企业暴利”的信息中更热衷于使用毛利率,对净利润率要么轻描淡写,要么故意不提。原因无非是净利润率的数字比毛利润率大大缩水,不够“劲爆”。
“卖水行业”当然能赚钱,如果不赚钱也就没人卖了。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卖水行业”的利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也很正常。但要说是“暴利”,还真谈不上。
正常情况下,处于行业头部的少数领军企业,凭借多年的品牌积累和规模效率,在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上都有明显优势。而后是行业中坚企业、普通企业的毛利率与净利润率的依次下降。最后是行业边缘的亏损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是市场试错的结果。
而炒作者将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单独列出,以证明某某行业是“暴利行业”,这就很具有迷惑性。这好比把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第一名的学生成绩当作该校全年级的平均成绩发布,然后说“这才是中国最牛学校”一样。
企业利润的直接来源确实是客户购买支付的货款,但企业的利润空间只能从提高经营效率中获得。农夫山泉也好,两大可乐也罢,即便占据了市场优势,也不能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轻易提价。那不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利润,只会造成客户流失、销售下降。
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成熟的传统行业很难有“暴利”存在。而认为企业躺赚的观点,更是大错特错,把商业逻辑想得太简单了。
总而言之,实体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亿万人的就业和生计,支持实体企业不能流于空谈。普通人能做到的是对企业多些善意,多点乐见其成的经济理性,抛弃“利润原罪”之类的偏执观念,更不要被满屏“暴利”的炒作所蛊惑。
不轻易架空市场逻辑去谈论经济现象,不轻易被“利润原罪”的泛道德论调带偏,的确需要不低的认知门槛,但这样的理性值得拥有。
□关不羽(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