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21:34: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益阳9月4日电(宋梅)“老头子,今年田埂上这几亩黄豆产量估计会要超过去年咧,现在种地真是越干越有劲,豆子收回去直接就有人收购给钱。”9月4日,在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向东村十组,60岁的李德太夫妻俩正抢抓晴好天气,将自家四亩多的黄豆赶在下一轮降雨前收割。
地处洞庭湖区的大通湖历来有种植黄豆的传统,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及选种育种技术的提升,不少地方开始将黄豆作为旱地的最佳套种作物。加之各类豆制品受到市场的热捧,黄豆也渐渐由曾经不值钱的小众传统农作物变成了农民手中的“金豆豆”。
土地面积依然未变,家庭总收入却比曾经多了两三倍。 宋梅 摄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李德太是湖区典型的农民,靠着家中的十余亩土地养活一家人,并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往年为了贴补家用,他靠着农闲时打零工填满一家所需。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新农作模式相继落地,李德太家的土地面积依然未变,但家庭总收入却比曾经多了两三倍。
究其原因,除了作物的产量产值的提升外,更多的是经营方式的转变。不宜种植双季稻的水田,稻虾套种改种优质一季稻,同时在充分利用田埂地头的零碎土地,耕种易管理的黄豆、玉米、辣椒等经济高产作物,挑选优品优种,按季间套,除少量满足自家供需外,其余进行售卖。每到这些作物收割季,村里的相关合作社便会主动与村里这些“勤快人”联系,直接到家门口、田埂地头收购,让农民种植无后顾之忧。
这些看似零碎土地,每年就能给李德太家增加近四五千元的收入。现在,除了零碎土地的作物需要夫妻人工收割外,家中的其他大宗作物都是全程机械化,省力又省心,每年收成好时仅夫妻种植农作物的累计总收入就能达到近5万元。李德泰笑称,现在他家已基本迈入小康社会,应该不会再“掉队”了。
像李德太这样靠勤劳、种植经营模式逐步走上小康路的传统农民,在洞庭湖区已成为普遍现象。而能有如此可喜的成绩,和国家近年来三农政策的落实落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保驾护航密不可分。
各级农业部门将政策分级分类细化,按计划科学实施;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针对政策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违纪违规行为,提前介入,加强督查监察,未雨绸缪,确保每项政策都能真正落实到需要的农民手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地农民相信,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挑上“金扁担”。(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