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12:34:3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放水养鱼,激发市场活力(锐财经)
上半年,中国减税降费力度空前,真金白银为市场主体带来了满满获得感。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1.5万亿元,191万户企业和个人享受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2-6月减免企业社保费5769亿元,一连串数字展现了减税降费的显著实效。
为企业雪中送炭
“增值税减免、社保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延长了,今年可为公司再节省175.9万元!”不久前,安徽省黄山悦榕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收到了来自税务部门的“惊喜”。
面对疫情,餐饮、旅游、电影院等行业受到重创,与此同时,不断加码的减税降费政策,为几乎跌入“冰点”的行业雪中送炭。据统计,1月1日起实施的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行业免征增值税政策,截至5月底共新增减税110.54亿元,使28.18万户企业受益。
日前,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全年将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为各行业复工复产复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围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系列减税降费的财税政策“组合拳”打出,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到年底,更为市场主体注入了强心针。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研究室主任付保宗指出,减税降费政策能有效对冲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压力,帮助市场主体加速复苏,缓解供需收缩导致的效益滑坡,“从长远看,还将有助于更多实体企业轻装前行,充分释放投资潜力、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减税降费两条腿走路
上半年减税降费“成绩单”十分亮眼,减税、降费两条腿走路,确保市场主体有实实在在的“减负”感。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减税方面,上半年累计新增减税5414亿元;降费方面,上半年新增社保费降费9631亿元,其中新增非税收入降费259亿元,非税收入中的全国教育费附加等专项收入同比下降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下降9.7%,企业负担持续减轻,涉企收费继续下降。
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据统计,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全额退还1月1日后的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截至5月累计退税102.02亿元;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截至5月底新增减税104.86亿元,191万户企业和个人受益;地方政府对符合条件企业实施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政策,新增减税156.25亿元;2-6月,三项社会保险共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5769亿元,缓缴431亿元;免征部分收费基金,新增降费53.07亿元。
为落实已取消、停征、免征及降低征收标准的收费基金优惠政策,加大降费力度向企业和居民让利,财政部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税收入退付管理的通知》,确保非税收入退到位、非税收入及时退、非税退付管到位。
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将在退付管理中积极推进电子退付,强化内部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应退尽退。财政部要求,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准确解读减税降费政策要求,确保减税降费红利及时足额惠及缴款企业和个人,增加群众获得感。
财政政策积极有为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更加有为有效,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资金“活水”直达市县基层,确保财力真正下沉。目前,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已全部发行完毕,截至7月29日,已有5105亿元落实到24199个项目,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除了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今年赤字规模也新增1万亿元,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省级财政部门已细化下达1.5万亿元,市县财政部门已细化落实到项目1.29万亿元。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财政出现减收,一些基层市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压力加大。与此同时,中央对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空前,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83915亿元,比上年增加9500亿元、增长12.8%,增量和增幅都是近年来最高。“总的看,地方财政运行是正常的,是稳定的。”刘昆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针对减税降费可能给财政收支平衡带来的压力,政府要过紧日子,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关键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式,强化财政支出纪律。”
“综合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转好,通过努力,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财政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刘昆说。
汪文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