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 21:34: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湖州8月13日电(记者 施紫楠)站在黄杜村的万亩白茶园内极目远眺,一条崭新道路蛇形爬升,三四十厘米高的茶树排列成行,满山翠绿。
黄杜村,又被称为“中国白茶第一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昔日的荒山野岭,通过白茶走向致富道路。近两年,白茶开始走出安吉,串联起三省四县34个村,也承载着贫困群众“茶叶采起来,日子富起来”的憧憬。
黄杜村种植的白茶。 施紫楠 摄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在这其中,安吉白茶或为中国脱贫致富工作增添了浓墨淡彩的一笔。
一株白茶苗,到底蕴藏着多大的能量?黄杜村近30年来的巨变便是明证。
盛阿伟仔细端详手中的扶贫茶。 丁峰 摄20世纪80年代,山多地少的黄杜村是浙北山区出了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左右。1987年,村里开始种植白茶,成为浙江第一个发展白茶产业的山村。
黄杜村的万亩茶园。 施紫楠 摄“一开始,我们也试过种辣椒、杨梅、板栗等作物,最后发现茶叶的效益要远高于之前种植的任何一个农作物,甚至可以达到十几倍、二十倍。”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回忆,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6000元。
就在当年,安吉白茶有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名号。数十年来,凭着一股山里人的韧劲,黄杜村村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该村经营茶园面积达4.8万亩,年产值4亿元,人均收入达4.9万元。
从无名小茶变成中国名茶中的后起之秀,安吉白茶给黄杜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脱贫致富曾经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盛阿伟说,正是因为致富来之不易,所以更要把经验分享出去,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镜头转向2018年,黄杜村20名党员提出要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
2019年3月,随着最后一批扶贫苗“白叶一号”到达四川省青川县,黄杜村1500万株扶贫苗全部捐赠到位。此后,黄杜人的小康生活,与湖南古丈县、四川青川县、贵州普安县和沿河县等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了联系。
“我们不仅要送去扶贫苗,还要送去技术、送去人才,实现包销。”盛阿伟说,4个县的气候、土壤等各不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既然送了茶苗,就一定要种出成效。”
为确保茶苗种活、种好,黄杜村将种茶大户分成3组,每组8人,轮流去受捐地义务蹲点,现场解决技术难题。一年多时间里,黄杜村先后派出300多人次前往捐赠点进行技术指导,盛阿伟自己也去了24次。
在三省四县中,普安县共种植有2000亩白茶,是种植面积最大、茶园规模最高的地方。一株株小茶苗长出片片青叶,真正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未来。
因为在“白叶一号”感恩茶园里做管护工作,2019年年底,普安县屯上村村民谭化爱花了3万多元钱将房子粉刷一新。谭化爱家就在茶园脚下,丈夫是残疾人,之前全靠她一个人养牛羊,种玉米、水稻获得收入,一年忙碌下来只有几千元。
“后来开荒种茶,我们去做工,学种茶。”谭化爱说,从那以后,她尝到了天天能挣钱的乐趣。
而这,同时也是盛阿伟感到最幸福的事。至今,盛阿伟还记得在普安端起第一杯扶贫茶的香气,“曾经承诺种出效益、种出成果的目标达到了。”
如其所言,当下在三省四县,一批又一批的“白叶一号”茶苗承载着春天的希望,即将产出效益,产业扶贫的路子,也将越走越宽广。(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