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18:34: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7月11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1日获悉,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负责人安德烈斯·施莱歇尔表示,人工智能并不能取代教师,技术“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是有用的”。他希望教育管理者不要一味地追求新技术而进行投资,更要关注应用新技术后课堂的实际效果是否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益处。
安德烈斯·施莱歇尔因发起并管理PISA等国际性项目而为人所知,被称为“PISA之父”。施莱歇尔“云”现身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行业主题论坛,面对“AI+教育”的全新挑战,施莱歇尔直言,人工智能能够丰富创新教学手段,但并不能取代教师。
在施莱歇尔看来,教育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前所未有,技术的发展也为课堂的变革提供新的方向。通过OECD的研究调查,施莱歇尔发现,截至2018年,全球教育对现代技术的投入呈“井喷式”上涨,首当其中的是“虚拟实境(AR/VR)”技术,其次就是人工智能。据统计,全球高等教育院校对虚拟实境相关技术及设备采购金额高达180万美金,对人工智能技术及设备相关的花费达80万美金,这个数字预期在2025年将分别达到1260万美金和610万美金。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来自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表示:“人类的大脑其实好比由多台相对独立的计算机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多元智能。”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如何让人工智能通过积极、善意、主动、有利社会的方式来发挥作用,是所有教育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他期待未来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可以实现一种健康的联结,推动教育和技术的共同进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服务的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教育发生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资源的提供不再局限于学校,提供教育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老师,人们正在实现泛在学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表示,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必将或者说正在发生变革,
在论坛上,互联网企业方面认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丰富的手段和途径。在如何使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提质增效”方面,王平提出要在学生素养提升层面把握好“广”和“专”的关系;在教育形态层面把握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在治理能力层面把握好“术”和“道”的关系。
据悉,作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教育行业主题论坛聚焦“共创智慧教育新家园”,搭建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全球27位专家、业界人士汇聚云端,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教育领域尖端对话的饕餮盛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