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 11:00:00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记者高蓉杰】虽然没有时光穿梭机,但博物馆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历史、现在与未来之间“穿梭”的愿望。自2010年以来,逾400万人在由王巍创办的民间系列金融博物馆中“穿梭”,通过金融博物馆内的声光电影和场景设计,寻觅中国与世界的金融历史、把握金融进展、贴近金融前沿。
通过这一座座不收门票的民间金融博物馆,创始人王巍身体力行推动金融启蒙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近日,民间系列金融博物馆创始人王巍接受了环球网专访,聊了聊他与金融博物馆的那些事儿,也聊了聊他对金融行业的见解。
第一,观念型金融博物馆是收藏型博物馆的补充。多数博物馆以相关藏品的收藏与展示为核心,而我们则以声光电影和场景设计并提供公共活动功能为定位。第二,博物馆应该摆事实,不讲道理。博物馆不应该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灌输,而应该是与观众的平等对话。我们的金融博物馆将金融观念、人物和事件条分缕析,按时间逻辑客观展示,提供一个历史坐标和场景,以此启发观众的兴趣和思考。第三,博物馆应该参与未来。历史需要不断被重新认识,人们才能准确地定位当下“坐标”。我们的金融博物馆更重要的功能是参与未来,厘清观念、发掘人物、再现事件,始终把握时代脉搏、贴近金融前沿。第四,金融博物馆经常跨界展示。我们每年要举办超过百次的各种相关论坛、讲座、下午茶和艺术沙龙,客观上让大众理解“金融是我们的朋友,是现代文明的要素”。第五,民间的金融博物馆是公益性的。一般而言,博物馆会向参观者收门票。而我们的金融博物馆从不收取门票或者其他费用,大幅提升了人流量。
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400万人莅临博物馆,已经有超过5000万人了解我们的品牌。博物馆在金融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形成广泛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商业赞助和各界人士支持、参与我们的公益事业,成为国内少有的不依赖门票和财政经费而发展壮大的博物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和时任天津市领导参观了位于华尔街的美国金融博物馆,发现这个博物馆通过声光电手段和画面展示美国金融历史,使观众直观地了解次贷危机的过程。之后,我们就萌生了在天津创办金融博物馆的想法。
天津是中国现代金融的重要发源地,至今留有许多百年以上的金融机构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我们首先从当代天津金融的描述起步,回溯到北洋金融的历史,真是非常有意思的金融发现之旅。博物馆开业后,受到各界欢迎。十年来累计接待了70万观众,连续两任的市委书记和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来参观过。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给我们进一步激励和鞭策,我们也倾注的大量心血推动金融启蒙和金融普惠的发展,也算是我本人从事金融行业发挥余光余热吧。
天津金融博物馆做出影响力后,许多城市的领导参观后就邀请我去做一家新的博物馆,我就这样做了基金、并购和保险等不同主题的金融博物馆。地方政府看重的是金融生态的丰富,金融博物馆也是给这个地方一个金融文化的名片。
这几年中央领导高度关注金融的安全与发展,把金融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对金融普惠和金融生态也非常重视。博物馆是一个软实力,是一个金融综合实力的发展阶段的标识。不仅我们在做金融博物馆,许多大学、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也在创建更多的金融博物馆,这个行业发展起来了,这是金融文化的厚重标志。
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中,士农工商的排序,金融的地位最低,人们常常将金融与巧取豪夺和贪婪成性等词汇联系起来,金融阴谋论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发展金融生态?
金融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一定要让大众了解金融和货币体系对现代生活和社会进步的真正价值。让老百姓对金融有亲近感和理解力至关重要。当然,打击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也是澄清真正的金融本质的重要手段。
我是民间人士,对城市的金融体系布局没有发言的资格,但是所有城市和社区都需要金融文化的培训,这是一个现代金融城市的基本前提。我希望金融博物馆可以做些普及的基础工作。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金融软实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包括金融培训、金融人才、金融伦理和金融素质等,在这些领域还是需要几代人的提升。金融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金融人才和组织的整体素质,这不是高楼大厦和特种经营执照就可以代替的,对金融历史的理解、现状的把握和未来的判断与参与,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检验的。金融博物馆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和学习空间。
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操作,而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这就需要机制的推动。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体系应该被纳入主流金融发展的框架。
民间金融体系目前还是一个很少金融主流视野的敏感话题,其实今天许多重要的金融主流工具都是首先发轫于民间,例如广泛用于支付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等。重要的是开放讨论空间,建立沙盒监管区域和给予国内民间机构至少与外资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