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7 09:34: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减贫故事)费孝通笔下的江村:老样本焕发新生机
中新社苏州7月7日电 题:费孝通笔下的江村:老样本焕发新生机
作者 周建琳
江村,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是苏南众多小村庄中的一个。这个小小的村庄面积只有4.5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0人,却是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的窗口。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一张拉满的弓,村名由此而来。1936年7月,费孝通来到村里,围绕这个小村进行了两个月的调查,最终写成《中国农民的生活》(即《江村经济》)。从此,江村和社会学家费孝通一起名扬海内外。
费孝通一生26次造访开弦弓村,村里处处都留下了他调查研究的足迹。村民姚富坤没想到,自己24次参与接待费孝通访问的活动,耳濡目染之下从“被研究者”转变为“研究者”,能用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著书言志,成了“农民教授”。
在年届七旬的姚富坤眼中,江村早已达到小康水平。村民有小别墅住,有汽车开,不愁吃穿,不少富裕起来的村民还在镇上买了房子。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人民币左右,“这还是相对保守的数字”,姚富坤说。
如今,距离费孝通最后一次访问江村近20年了,江村也蕴藏着新的变迁。例如在产业方面,近年来江村已形成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和水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又如,江村的农民已很少从事农业活动,他们把土地承包出去,每年收取租金。
江村现在仍是学者研究中国农民生活的窗口。从1981年开弦弓村出现第一个调查基地至今,已有25个大专院校在这里设立实践调查基地。姚富坤每年接待的到访客人达上万人次。
村党委书记沈斌介绍说,江村正在加快文化礼堂、江村市集、研学民宿等项目的建设。2019年江村文化礼堂已改造完成,现已投入使用,已举办多场活动;今年4月,江村民宿联盟正式成立,提升乡村游、研学游的承载力,为“中国·江村”文化注入内涵和活力。
江村的“足迹路”是当年费孝通经常走的村路。江村人沿着足迹走进村庄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一代又一代人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江村故事”。
“80后”周春燕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妇女主任,每天活跃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为村民搞好服务。“90后”姚凌超大学毕业后回村开网店,将村里生产的针织衫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新生代偶像。这些年轻人正在为这个传统村庄注入新的活力。(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