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基微型公司将如何统治商业世界 帮助您的公司避免顶级创业杀手的4种策略 您的商业贷款被拒绝的8个原因 我从指导世界上最好的加速器的初创公司中学到的东西 如何将你的爱好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 最大的公司名称更改 (信息图) 如何找到您的电子商务业务利基 初创公司可以从数字化转型中学到的5件事 战时企业家的生活故事 如何确定您的医疗索赔计费服务的最佳市场 大多数初创公司都知道不会犯的明显错误 (但无论如何还是会犯) 如何找到你有利可图的想法 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进入一个你知道的行业 为什么我给我的团队买了100双运动鞋 在迈向企业家之前,您必须回答8个棘手的问题 使用 “事实” 方法来提出正确的想法 30岁前你应该学到的7个商业课程 成功餐饮活动的提示 在为时已晚之前申请商标 管理远程团队的7个技巧 (信息图) 创业投资者在投资前寻找的5件事 成功启动中西部创业的4个技巧 在迈向企业家之前,您必须回答8个棘手的问题 创业投资者在投资前寻找的5件事 3种策略,使您的产品在走出阴影之前达到最佳状态 管理远程团队的7个技巧 (信息图) 3甚至证明荒谬想法的网站都可以成为在线赚钱的人 2使命驱动的企业家分享他们的成功之路 赢得商业和生活的3个关键 如果你不想成为企业家也没关系 对幸福的不懈追求 创业或发展企业时的14种省钱方法 杰西卡·阿尔芭和莎拉·米歇尔·盖拉的重要创业课程 一方: 建立你的单人公司 创业创业的8条财务提示 企业家必须了解有关Cap表管理的12条规则 在线商务教练的隐患 你的商业计划必须回答的6个问题 辞职或被搞砸了之前必须做的7件事 企业家犯的6个最大的创业错误 为您的创业公司寻找创意员工的4种明智方法 帮助您经营多个企业的4个技巧 当你不能辞职时如何创业 这些标志是您成为企业家的正确时机 自制的成功故事是否说服某些大学没有必要? 每个小企业网站应该具备的5个关键要素 你应该创办一家公司而不是创办一家初创公司的4个理由 今天赚100美元的50种方法 2个兄弟如何复兴他们家庭的田纳西州威士忌酒厂 建立了150万美元的演讲厅的人的6个成功秘诀
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

招商策略:新口径下“新基建”带动的投资规模测算

2020-05-07 10:07:06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根据发改委对新型基础设施最新的定义,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5月即将召开的两会也可能会对“新基建”提出更加具体的措施。根据我们的测算,新口径下新基建未来五年的投资规模最高可达11万亿以上。新基建对经济的拉动将更具长效作用,建议关注新基建各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核心观点

⚑ 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其中: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1)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到2025年合计大致在2-2.5万亿之间,从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的带动来看,到2025年累计带动投资规模或将超过3.5万亿。(2)物联网:预计至2025年,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如芯片+感知+网络层(蜂窝模组)将带来超过10000亿新增规模。(3)工业互联网:预计2020至2025年历年新增投资规模合计在6000亿-7000亿之间。(4)卫星互联网:预计国内未来五年的在低轨卫星群方面整体投资规模在80-150亿美元之间,约560亿至1050亿人民币之间。

新技术基础设施:(1)AI: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2)云计算: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速将持续领先全球。从投资规模来看,目前中国厂商每年投到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致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累计投资于云基础设施的规模将达到1.24万亿。(3)区块链:预计至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986亿人民币。

算力基础设施:(1)数据中心:预计到2024年,中国IDC业务规模达到2558亿,相较于2019年新增1160亿元,意味着从2020年预计至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新增投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2)智能计算中心:预计至2025年中国AI服务器累计市场规模将达409亿美元。而一个典型的计算中心的成本构成中,服务器的成本占比在60%以上。因此估算至2025年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规模累计将超过4800亿元人民币

⚑二、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其中:(1)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未来五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预计至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IT支出规模累计将达到4247亿元人民币。(2)智慧能源: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电力信息化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其中2020年和2021年增速超过10%,平均增速近8%。

⚑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目前,已经开始建设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致在20-30亿之间,而一般此类重大项目建设周期大致在3-5年左右,粗略估算至2025年国家在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累计投资规模在1000亿-2000亿左右。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

“新基建”——新时期的逆周期

根据发改委4月20日对新型基础设施最新的定义,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01

信息基础设施

1.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

(1)5G:至2025基础设施2-2.5万亿,累计带动超3.5万亿

测算方法一:5G基站建设投资规模测算法

2月21日中国联通召开全国疫情期间投资建设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求各省公司突出重点、加快5G建设,上半年与中国电信力争完成47个地市、10万基站的建设任务,预计前三季度与电信合作完成25万站建设,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季度。2月29日,中国移动表示,2020年建设30万个5G基站的目标不会变,今年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设5G网络。3月6日,中国移动发布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公告,正式启动旗下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232143个基站的采购招标,拉开2020年5G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预计2021-2023年或为我国5G建设高峰(金麒麟分析师)期,根据招商通信组,5G的宏基站总数约495万座,取整预计为500万座。参考4G的建网节奏,预计三大运营商对5G的建网进度如下表所示。

而此前中国移动表示计划在2019年投入240亿,拟建设5万个5G基站,测算出建设一个5G基站大致需要50万元左右,而根据韩国5G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测算,一个5G宏基站的部署成本约为35万元至87万元人民币之间,取平均大致在6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随着未来5G基站的大规模建设,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较大,预计未来5年5G宏基站的平均建设成本为40-50万元之间。而至2025年,国内5G的宏基站总建设数约495万座,测算出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约为2-2.5万亿之间。

测算方法二:运营商资本开支法

从运营商资本开支的角度看,2019年运营商资本开支已重回上升通道,预计2020年基础设备建设将进入全面落地的高景气周期。3G、4G阶段运营商资本开支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特点,2019年进入5G建设周期,运营商资本开支走出投资谷底,整体资本开支达3020亿元,增幅达5.26%,反转确立,2020年的资本开支将延续增长的趋势。中国信通院预计,网络设备支出预计在我国5G在商用后的第四年(2023年)达到最大,预计5G建设周期的十年内,运营商用于网络设备的支出将达到2.64万亿,5G建设规模将超过4G。

测算方法三:信通院测算

据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仅网络化改造一项,未来5年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5000亿元。另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总结,综合以上三种测算方法,5G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到2025年合计大致在2-2.5万亿之间,从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的带动来看,例如对各类5G应用的带动, 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诊疗、政务信息化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累计带动投资规模或将超过3.5万亿。

(2)物联网:至2025年将带来超10000亿基础设施规模

物联网仍处于起步期,未来五年连接数仍将持续增长。根据GSMA统计数据,2010-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保持高速增长,CAGR达到20.9%。2019-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和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252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

根据ABI Research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物联网模组出货量为2.35亿片,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到15亿片,CAGR达到45%。

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来看,由于物联网产业链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感知层和网络层,如传感器、芯片(物联网芯片)、通信模组(4G模组、5G模组)、通信网络(5G)等。

物联网产业链应用层+平台层价值占比目前在50%左右,物联网基础设施芯片+感知+网络层的价值占比也为50%左右,但是前者价值占比在未来五年将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正处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时期。

从基础设施规模上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当前正处于物联网连接数持续爆发的时期,将带来物联网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加,预计至2025年,中国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如芯片+感知+网络层(蜂窝模组)的建设将带来超过10000亿新增规模。

(3)工业互联网:至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6000亿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4677亿元,预计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3%。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点,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按照工信部的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到2025年,实现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健全并规模推广,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到203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先;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2025年属于第一个规划期,重点是进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预计5G+工业互联网将是投入的重点和突破口。

从工业互联网对整个产业效率提升的角度来看,如工业互联网能提高1%的效率,即意味着每年超过3000亿工业增加值的提升。2018 年中国工业增加值 30.52万亿,按照 6.5%增速预测,2019 年 32.50 万亿,2020 年按5.5%计算34.29万亿,1%等于 3429 亿元。

考虑两种不同的测算口径:

第一, 若按照不同工业产值的省份对应不同规模的投资于工业互联网,如超过万亿的省市政府每年投入15亿元(共 11 个省市),超过5000亿但不足1000亿的省市政府每年投入10亿元(共 10 个省市),年工业产值不足 5000 亿的省份政府每年投入5亿(10 个省市),则年政府补贴投入可达到315亿元,按照30%的补贴比例,有望引导整体工业互联网年均投资规模达1050亿元,若不考虑增长,则2020年至2025年累计投资于工业互联网建设的规模将达6300亿左右。

第二, 若按照2019年工业互联网6110亿规模以及13.3%的复合增速来测算,2020年至2025年历年新增投资规模合计约为6800亿左右。

因此,根据以上假设和测算,预计2020至2025年历年新增投资规模合计在6000亿-7000亿之间。

(4)卫星互联网:未来五年低轨卫星群建设投资规模约560亿至1050亿人民币

本次新基建的新增重点项目之一就是卫星互联网,即天基互联网。天基互联网指发射卫星上天组网,以卫星为基站,形成覆盖全球的通信系统,为地面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天基互联网系统利用卫星上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地球上两个或多个卫星通信站之间的通信,是地面互联网的重要补充。

a.天基互联网具有成本与性能优势,是通信领域竞争的新高地

天基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为标志,旨在全面替代地面通信系统,但由于费用高昂以及地面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阶段尝试基本失败。第二阶段,以轨道通信系统为代表,定位于构建地面通信的备份,虽然有效控制成本,但规模始终有限。2014年,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与One Web标志着天基互联网进入第三阶段,该阶段旨在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为地球上服务欠缺的地区提供宽带互联网连接,并为城市地区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服务。

星链计划是目前民营互联网星座计划中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计划。其从2015年开始研发,2018年2月发射首批两架原型飞行卫星,2019年5月24日发射了首批60颗运行卫星,截至2019年11月,SpaceX已部署了122颗卫星。SpaceX后续计划每两周发射一次,每次发射60颗卫星。到2025年,将总共部署近12000颗卫星,以后可能扩展到42000颗。

本次新基建提及卫星互联网,主要在于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技术战略价值。

第一,天基互联网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潜在市场大。地面互联网依赖陆地基站以及海底光纤光缆,但这些基础设施的铺设受限颇多且成本极高,导致有些地区的互联网接入率极低。据Internetworldstats的数据显示,全球仍有40%以上的约32.2亿人口未能使用互联网。而天基互联网在空中布设卫星,可覆盖全球每一个角落,一个卫星基站覆盖的半径大约是4G基站的近五百倍,而且根据现有测试天基互联网通信质量并不逊于地面互联网。按照星链计划方案,全部组网卫星的造价需求仅约100亿美元,即使加上发射费用,仍远低于美国一国进行5G光纤布线的1300-1500亿美元的成本,显著的成本优势使天基互联网成为地面互联网的廉价补充方案。

第二,天基互联网的优秀性能使其在物联网与5G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场景。由于构成天基互联网的卫星都为低轨卫星,因此它的地面接收天线非常小,终端也非常小(15厘米直径的路由器小圆盒子),从而大大拓宽了接入设备范围。物联网方面,天基互联网不仅能提供即时通信服务,还可服务于低能耗微型化物联网终端,重点满足环境监测、远洋物流、危化品监控、交通管理、智慧海洋等新型产业需求。根据麦肯锡预测,预计在2025年前,天基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约等于6万亿的产值规模。5G方面,基于5G标准的低轨移动通信星座可向全球提供天基5G服务,并与地面5G网络透明连接,为地面5G基站提供数据回传等服务,让用户无感切换天地5G网络。

第三,多国已将天基互联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必须及时抢占技术高地。天基互联网不仅有着重要的民用价值,还攸关国家安全,因此中国必须及时跟进。美国政府提出了加快陆地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无缝衔接,推动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建设的构想,并于2016年宣布投资5000万美元的创新基金用于推动小卫星发展。同时,颁布《商业航天发射竞争力法》、《鼓励私营航空航天竞争力与创业法》等法律,有力规范和促进私营企业参与卫星发射活动。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国也已出台对卫星通信的支持计划。在国际政治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及时跟进,保证在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位置。

b. 天基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有望加速落地

由于天基互联网的重要性,近来国内对天基互联网领域政策密集出台,促进行业加速发展。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为国内民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规划指出固定通信卫星和移动通信卫星并重发展。此次,将天基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是已有政策的延续,产业链有望进入加速落地阶段。

当前,我国低轨道通信卫星系统主要有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这两个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此外,还有中国电科集团的“天象”、航天科工集团行云工程、九天微星,以及民营企业中的吉利、华为等都有相应的天基物联网计划。

鸿雁星座:鸿雁星座是由300余颗卫星和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鸿雁星座已在2018年底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一期60颗卫星预计2022年组网运营,届时将成为中国首个满足基本卫星数据通信需求的系统。计划在2023年左右建成窄带系统,并在2035年建成宽带系统。

虹云工程: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 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按照规划,整个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第一步已在2018年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 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c. 卫星互联网拉动的投资规模测算

按照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方案,全部组网卫星的造价需求约100亿美元,初步计划大概涉及12000颗星链卫星,每颗卫星综合成本在100万美元左右,低轨卫星群的建设参考星链计划,国内有“鸿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这两个国家重大航天工程。此外还有中国电科集团的“天象”、航天科工集团行云工程、九天微星,以及民营企业中的吉利、华为等都有相应的天基物联网计划。若参考马斯克的Starlink规模,预计国内未来五年的在低轨卫星群方面整体投资规模在80-150亿美元之间,约560亿至1050亿人民币之间。

2、新技术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

(1)人工智能:至2025年预计新增投资超2000亿元

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到2023年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对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投入将快速提升。

从人工智能细分产业链来看,主要分为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其中底层硬件主要为AI芯片和视觉传感器,通用AI技术及平台主要为计算机视觉和云平台/OS/大数据服务等。

▶ AI芯片

根据IDC数据显示,2017年,整体AI芯片市场规模达到40亿美元,到2022年,整体AI芯片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52亿美元,CAGR大于55%。随着技术进步与升级、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等众多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AI芯片市场将进一步发展成熟。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保持40%-50%的增长速度,2024年市场将达785亿,2025年将达到1000亿左右。

▶ 机器视觉(视觉传感器+计算机视觉)

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就要发展机器视觉技术。Forrester、Tractica 公司分别预测未来全球机器视觉市场空间将超过200 亿美元、260 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在机器视觉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自2011年到2018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从10亿元上升至超过1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3.8%,若按照2019年23.8%的增速、2020-2025年20%的复合增速来测算,到2025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381亿元。

▶ 云平台/数据服务/OS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预测,到2022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假设按照AI需求提升带来的云计算增量为5%,则因人工智能需求的云平台新增投资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87亿元,考虑复合增速为30%,则到2025年因AI带来了云需求累计增加投资规模为590亿元左右,加上AI系统(如自动驾驶系统开发)以及相关数据服务带来的投资需求,预计至2025年新增投资规模累计达1000亿元左右。

总结来看,AI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AI领域投资的提速,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其中AI芯片新增投资规模预计累计增加800亿元左右,机器视觉领域新增投资规模累计增加250亿元左右,因AI带来的云平台/数据服务/OS新增投资规模累计增加1000亿元左右。

(2)云计算:至2025年国内云基础设施累计支出将超过1.2万亿

根据Canalys的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服务的支出将在 2020 年达到1410亿美元,到2024年达2840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增长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当前,尽管云计算巨头在资本开支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包含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在内的四家北美云计算巨头在2019年前三季度资本开始依然达到了512亿美元,随着5G时代的来临,全球数据量持续爆发,预计未来五年云计算主要厂商依然会维持10%以上的资本开支增长。

从云基础设施投资的构成来看,根据IDC的统计,一个典型的云计算基础建设包含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包含土建、电源、制冷、配套工程等在内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前者和后者的投资建设规模大致各占50%左右。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具备和美国相当体量的IT和互联网环境,国内云计算起步虽晚于美国,但是由于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以及庞大的需求空间,势必将成为云计算发展的第二极。近期中国云计算巨头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将再投2000亿,用于云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器、芯片、网络、云操作系统等。从市场规模上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在2022年将超过1700亿元,持续保持在30%以上的增速,显著高于海外的增速,我们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速将持续领先全球。从投资规模来看,目前中国厂商每年投到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致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累计投资于云基础设施的规模将达到1.24万亿。

(3)区块链:至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986亿人民币

2019年11月IDC《全球半年度区块链支出指南》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在预测期内,区块链支出将以强劲的速度增长,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5.7%。若假设保持这样的增长率,至2025年区块链支出规模将达到54.9亿美元,则2020年-2025年累计支出规模将达到985.5亿人民币。

3、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

(1)数据中心:至2025年新增投资将超过1400亿元

随着5G、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商用,IDC市场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从全球来看,2018年全球IDC市场规模(包括托管业务、CDN业务及公共云IaaS/PaaS业务)达6253.1亿元,同比增长23.6%,公有云的发展是拉动IDC增长的主要原因,其中北美IDC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基础电信运营商全面退出IDC市场,云服务商需求向主要区域市场集中。

从IDC发展阶段来看,我国IDC发展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国内IDC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尚具备较大发展空间。全球最大的IDC市场美国已经进入行业整合阶段,我国目前仍以新建为主,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从全球IDC占比来看,美国占比约45%,我国占比约6%,日本占比约8%,从人均机房面积看,美国是我国的约20倍,日本是我国的约10倍,从带宽数看,我国是美国约2倍,是日本约9倍,反差巨大,也说明我国IDC发展空间较大。

从国内来看,2018年国内IDC业务市场总规模达1228亿元,同比增长29.8%,互联网行业的需求是推动我国IDC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到2024年,中国IDC业务规模达到2558亿,相较于2019年新增1160亿元,意味着从2020年至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新增投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

(2)智能计算中心:至2025年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规模累计将超过4800亿元人民币

在日前举办的IPF2020浪潮云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上,浪潮提出了“智算中心”将是智慧时代经济社会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设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根据浪潮的表述,人工智能计算需求未来将占据80%以上的计算需求,而承载这种需求的就是AI算力中心,也即“智算中心”。

智算中心将成为智慧时代的基础设施,是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结合体。智能计算中心是智慧时代最主要的计算力生产中心和供应中心,以融合架构计算系统为平台,以数据为资源,能够以强大算力驱动AI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源源不断产生各种智慧计算服务,并通过网络以云服务形式向组织及个人进行供应。

根据IDC公布的《2019年H1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销售额达8.37亿美元,同比增长54.1%。其中,浪潮继续强势领跑,AI服务器销售额达4.2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50.2%,以大幅优势高居第一。

根据IDC的预测,到2023年,中国AI服务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3亿美元,2020年至2023年平均增速将达到28.6%,若假设2024、2025年增长率均为20%,则至2025年累计市场规模将达409亿美元。而一个典型的计算中心的成本构成中,服务器的成本占比在60%以上。因此粗略估算,至2025年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规模累计将超过4800亿元人民币。

02

融合基础设施

1、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至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IT支出规模累计将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目标是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纲要指出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助力“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型。本次发改委将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定位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明确了智慧交通产业链的重要地位。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定义,我们认为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道路信息化(公共交通信息化)以及车辆信息化(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

投资规模测算方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IT建设支出占比约为27%,2019年,中国智慧交通IT支出为432亿元左右,2024年,中国智慧交通IT支出规模将达到840亿元左右,若2025年维持2024年的增速,则预计至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IT支出规模累计将达到4247亿元人民币。

2、智慧能源:至2025年我国电网信息化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亿

目前还未形成广受认可的关于智慧能源的权威定义。目前国内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阐释见于刘建平等《智慧能源——我们这一万年》,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为适应文明演进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人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前行的动力困扰,实现能源的安全、稳定、清洁和永续利用。智慧能源就是充分开发人类的智力和能力,通过不断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在能源开发利用、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融汇人类独有的智慧,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从而呈现出的一种全新能源形式。简而言之,智慧能源就是指拥有自组织、自检查、自平衡、自优化等人类大脑功能,满足系统、安全、清洁和经济要求的能源形式。

考虑政策的可操作性以及简化测算,我们在此只讨论电力信息化的投资规模。

2020年4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内部下发了公司《2020年互联网专业工作要点》——国家电网互联〔2020〕79号,文件指出要充分运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推动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具体来看,2020年国家电网将重点研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全力推进电力物联网高质量发展。运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和互联网理念,推动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虚拟电厂运营、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等新业务、新模式,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等园区落地运营,创新运营模式与管理方式,在供电服务基础上拓宽业务渠道与类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和发展。

整体来看。今年国网将继续完善电力物联网顶层设计和夯实基础支撑,在目前在电网信息化的投资中,主要的实际投资内容还是集中在智能电表上面。

在国家电网对电力信息化的不断投资下,我国电网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进入到业务优化、应用完善和集成融合的阶段。未来,随着国家电网提出的围绕“三型两网”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部署,电力信息化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从投资规模上来看,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测算,2020年-2025年我国电力信息化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其中2020年和2021年增速超过10%,平均增速近8%。

03

创新基础设施

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国务院在2013年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强调了科研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发展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基石。此外,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年底,投入运行和在建设施总量55个左右。其中优先级较高的9个项目,在2018年、2019年已相继立项和动工。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致在20-30亿之间,而一般此类重大项目建设周期大致在3-5年左右,粗略估算至2025年国家在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累计投资规模在1000亿-2000亿左右。

04

总结:“新基建”到底能带动多大投资规模?

或达11万亿

根据我们上文对每个领域的测算:

一、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其中: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1)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到2025年合计大致在2-2.5万亿之间,从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的带动来看,到2025年累计带动投资规模或将超过3.5万亿。(2)物联网:预计至2025年,物联网基础设施领域如芯片+感知+网络层(蜂窝模组)将带来超过10000亿新增规模。(3)工业互联网:预计2020至2025年历年新增投资规模合计在6000亿-7000亿之间。(4)卫星互联网:预计国内未来五年的在低轨卫星群方面整体投资规模在80-150亿美元之间,约560亿至1050亿人民币之间。

新技术基础设施:(1)AI:相关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至2025年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2)云计算:预计在未来五年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增速将持续领先全球。从投资规模来看,目前中国厂商每年投到云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致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2020年至2025年中国累计投资于云基础设施的规模将达到1.24万亿。(3)区块链:预计至2025年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986亿人民币。

算力基础设施:(1)数据中心:预计到2024年,中国IDC业务规模达到2558亿,相较于2019年新增1160亿元,意味着从2020年预计至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新增投资规模超过1100亿元。(2)智能计算中心:预计至2025年中国AI服务器累计市场规模将达409亿美元。而一个典型的计算中心的成本构成中,服务器的成本占比在60%以上。因此估算至2025年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规模累计将超过4800亿元人民币。

二、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其中:(1)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未来五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预计至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IT支出规模累计将达到4247亿元人民币。智慧能源:预计2020年-2025年我国电力信息化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7000亿,其中2020年和2021年增速超过10%,平均增速近8%。

三、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目前,已经开始建设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大致在20-30亿之间,而一般此类重大项目建设周期大致在3-5年左右,粗略估算至2025年国家在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累计投资规模在1000亿-2000亿左右。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今日中国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