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18:07:14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绿城管理IPO,资本市场会为“代建第一股”买单吗?
从2017年提出上市设想,经过三年的准备,如今绿城管理终于启动IPO。如果上市成功,绿城管理将成为“中国代建第一股”。日前,绿城中国发布公告称,建议分拆代建业务绿城管理集团并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并向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表格。
代建业务布局十年,绿城管理集团已经成为中国代建市场份额占比第一的企业。在中小房企以及物业公司上市大年,分拆上市谋求资本化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仅有助于提升代建业务品牌、开启融资渠道,还将助力集团销售规模的增长。但毕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代建公司,绿城管理的资本之路尚无经验可借鉴,如何讲好资本故事让投资者买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谋划三年,绿城代建启动IPO
绿城的代建业务始于创始人宋卫平,经其“左膀右臂”曹舟南而发展壮大。
2005年,绿城首次介入代建领域,为杭州市江干区“城中村”改造代建安置房。2008年,宋卫平提出依托绿城品牌和团队实现业务创新,这为其后来的代建模式奠定基础。
2010年,绿城中国原行政总裁曹舟南组建代建平台,绿城建设管理于当年9月8日成立,注册资本仅200万元,从此,绿城的代建业务从政府领域延伸到商业市场。
展开剩余86%
2015年8月,绿城收购绿城鼎益、绿城时代,多个代建平台公司应运而生。当年9月,绿城管理集团挂牌成立。2016年,绿城重组蓝城,将其代建业务全部纳入绿城。至此,绿城系代建业务全部整合到绿城管理集团。
随着中交的入主以及对代建业务的重组,绿城管理上市的话题不断。最早是在2015年绿城管理集团挂牌成立大会上,宋卫平就曾表示,计划2018年将代建业务推向资本市场。
据市场消息,2016年,绿城管理成立了上市小组。在2017年绿城周年股东大会上,绿城中国原执行董事及执行总裁李青岸曾表示,代建业务准备分拆上市,目前正在筹备中。但是之后的上市工作进展缓慢,直到2019年7月,市场再次传出绿城管理上市计划,成立绿城管理小组和工作小组。在2019年8月份举行的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张亚东表示,绿城将推进代建业务的上市,绿城未来的业务,将逐步形成轻、重相结合的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绿城代建已经成为绿城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绿城管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大的代建公司,2018年新订总建筑面积约为2240万平方米,占中国代建市场的市场份额达41.1%,规模为第二大市场对手的两倍以上。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绿城管理在中国25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84座城市以及柬埔寨一座城市,拥有262个代建项目,管理总建筑面积为6850万平方米。其中,中国一二线城市管理面积为2812.3万平方米,三四线城市的管理面积为4004.4万平方米。
随着绿城管理提交IPO资料,上市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如果绿城管理上市成功,将是绿城集团旗下除了绿城中国、绿城服务之外的第三个上市平台,这对于绿城管理品牌的推广、融资渠道的打通以及规模的扩张都是利好。
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看来,绿城管理公司从事的并非房地产投资开发,而是聚焦在代建业务、管理咨询、金融及代理服务,其本身和房地产投资开发的关联度很高,又能和绿城体系内的投资开发形成合力推动集团的发展。因此,绿城管理公司上市可以拓展其融资渠道,并有助于增强行业内的影响力。对于绿城中国来说,则可以多维度增强企业规模,同时强化自身在代建领域的护城河。
低杠杆撬动规模扩张,代建业务盈利高
近两年,是中小房企及物业公司上市大年,物业公司的上市潮尤为引人关注,但资本市场反响不一,相比之下,中小房企普遍出现认购不足、开盘遇冷、市值低估,堪称以“割肉”求输血,而物业公司则出现分化,部分公司表现一般,部分公司股价走势上扬。但总体来看,投资者相对看好物业股,特别是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物业管理的价值进一步凸显,股价表现突出。
作为代建领域规模最大企业,如果绿城管理能够实现IPO,将为代建业务打开一扇通向资本市场的窗户,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相比于传统房企“拿地-开发-卖房-拿地”的周转模式,绿城代建还以品牌与管理输出为主的轻资产代建业务,其模式主要是为项目拥有人提供管理团队,提供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服务、成本控制、营销、销售服务、交付管理及售后服务,绿城管理鼓励商业项目拥有人使用“绿城”品牌以作营销用途。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无须为项目投入大量财务资源,利用低杠杆撬动规模扩张,且盈利能力强。绿城管理的业绩数据可以窥探一二,根据招股书,绿城管理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9个月的毛利率分别为56.8%、50.2%、44.9%;2017年、2018年及2019年前9个月持续经营业务净利率为25.2%、24.5%、19.6%,均高于传统的地产开发业务。
此外,绿城代建销售在集团总销售额中贡献占比超过三成。数据显示,2017年,绿城管理的销售规模达到430亿元,总合同销售额1463亿元,占比29%。2018年,绿城代建业务销售额达到552亿元,占绿城集团总销售额的35.29%。2019年占比虽然微降,但是依然超过三成,2019年绿城代建项目合同销售金额约为664亿元,占总合同销售金额2018亿元的33%。
招股书显示,分拆上市完成后,预期绿城管理将继续为绿城中国的附属公司,其业绩及利润将继续并表至绿城中国。也就说,未来绿城代建销售额依然会是支撑绿城集团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
目前,不少企业涉足轻资产代建业务,除了绿城外,还有朗诗、滨江、建业、雅居乐等。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代建业务将有望占到地产行业10%的市场份额,达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这种输出技术、管理、服务的商业路径,相比于传统的高周转模式,在未来具有更多想象空间,特别是绿城管理作为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资本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上述业内人士说。
易居企业集团国际业务总监洪圣奇认为,目前,资本市场的确没有类似概念,具有稀缺性,绿城管理IPO热度和关注度应该不低。
张波表示,代建业务上市的确鲜见,同时在房地产行业竞争格局日益加剧和品牌效应逐步扩大的背景下,代建自身在专业化运作、品牌化背书的优势下的确有着较大发展空间。对于绿城来说,如若绿城管理上市成功,加之在标准化的产品运营上的多年经验积累,无论是产品自身还是成本优势都会得到有很大用武之地。
一位老绿城人认为,绿城管理上市的意义在于资本市场是否认可这种模式,如果市值反响好,说明比较认可。
未来市值反响充满不确定性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且是中国最大的代建公司,绿城管理热度必然不少,但是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是否会真正买单呢?
上述老绿城人表示,绿城管理在资本市场反响怎么样,这取决于投资人对代建业务的理解,从轻资产角度来说,市盈率应该相对会高一些。但是从绿城管理本身来看,去年业务快速下滑。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绿城管理的毛利率虽然仍处于高位,但是相较前几年有所下滑。同时,在规模上,2019年前9个月,新订约代建项目及新订约总建筑面积的增长放缓。不过,绿城的解释是,主要是加强了对政府代建业务的项目选择,优先选择潜在的项目盈利能力及非经济价值,期内放弃多次机会。
中国房地产已经逐渐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而处于增量市场产业链条上的代建业务,虽然靠技术和管理输出,但是所服务的业务领域其天花板也肉眼可见。
而相比之下,依靠存量市场的物业企业,想象空间更大,资本更看好,一是存量市场增量房、存量房以及老旧住宅小区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依靠海量的社区和居民,物业公司增值服务开启巨大的想象空间。
洪圣奇表示,物业能受到追捧,一是业绩确定性强,多数有强大母公司支持,几乎不会低于预期;二是做的存量市场,收入增长空间很大;三是行业整合是趋势,受到疫情影响得到国家支持,突显地位。相比之下,代建业务基本上只能勉强符合上面3条中的1条,上市后走势不乐观。
更重要的是,万亿代建市场份额,瓜分者众多。李军曾说,“龙头房企发展成熟,拥有良好的品牌和成熟的产品线,这些大公司不需要代建企业的介入。而很多地方性小房企拥有土地资源,但开发能力和资金实力有限,产品无法产生溢价。在这样的背景下,绿城管理就有了很大的市场。”
强者恒强时代,龙头房企对于市场份额的角逐越来越激烈,通过收并购的方式,分食中小房企的市场蛋糕,绿城的对手不止是上面几家涉足代建领域的房企,还有其他大中房企。
上述老绿城人也表示,从存量土地看,很难获取代建好的项目,增量土地,一般开发商都有团队和品牌,不太可能形成代建商业模式。
对于绿城管理来说,讲好资本故事很关键。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表示,积极开拓思路,在品牌输出和工程代理之外,在房地产全生命周期上发掘更多需求,才是代建企业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武新 校对 陈荻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