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6 10:07:34 来源:第一财经
原标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加速扩散,国际市场开启“避险模式” 来源:第一财经
周二美国三大股指盘前,市场持续关注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截至北京时间25日21时10分发稿,道指期货涨149点,涨幅0.51%,纳指和标普分别上涨0.6%和0.5%。
鉴于上周开始海外的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上升,市场恐慌情绪攀升,全球股市普遍开启“抛售模式”,而抛压在本周加剧。
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一”——道指暴跌逾1000点,创史上第三大单日跌幅;日经225指数跌幅从盘初的逾4%微幅收窄至3.34%,收于22605.41点,创下去年10月以来新低。
“早前,市场仅担忧疫情导致中国经济下行以及对供应链的扰动,但随着疫情的海外扩散加速,这让投资者开始担心对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摩根资管亚洲首席市场策略师许长泰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尽管抛售幅度巨大,但不同板块之间的差异较大。消费必需品、公用事业、房地产板块较有韧性,而能源、材料、工业、可选消费板块则受到较大影响,这也因为投资者担忧疫情可能会冲击周期性增长前景。”
中国国内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但从国际范围内来看,近日一些国家陆续宣布确诊数量增加。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截至24日,全球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为29个。不过,伴随25日疫情在中东等区域的扩散,截至发稿,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出现疫情的国家增至35个,全球(除中国外)确认新冠肺炎患者在2563人左右。而且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疫情告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吉耶娃此前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IMF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今年1月份预测的3.3%下调至3.2%。她认为,虽然疫情的影响仍在继续显现,但WHO的评估是,通过采取强有力的协调措施,病毒在中国和全球的传播仍可得到遏制。
WHO总干事谭德塞24日表示,疫情尚未构成全球性大流行,但各国应该做好准备,“我们看到的是流行病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国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
全球范围内,在确定新冠患者人数方面,截至24日,除中国外,WHO数据显示全球共有2069例确认的新冠患者(日增300名),23例死亡病例(日增6例)。这一数据到了25日又有所变化,其中在数量上显著增加的是意大利和韩国。
截至25日第一财经记者发稿,意大利累计确诊283例新冠病毒肺炎感染病例(WHO24日数据为124,即日增146例),累计7例死亡病例,其中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城市巴勒莫首次出现确诊病例。目前,意大利关闭850家电影院。
据韩国卫生部门消息,截至25日16时,韩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总数达到977人(WHO24日数据为763,日增254人),死亡10人。
从区域上看,目前在北美、欧洲(除意大利外)、南亚、非洲等区域感染国家并无明显变化,但在中东地区,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巴林24日均报告了本国首次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伊朗25日的确诊病例达95例,死亡15例。根据最新数据计算,目前全球确认新冠病毒患者约在2500人。
虽然目前疫情在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家呈现激增态势,然而WHO认为,现在不是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的时候,谭德塞表示,关于这些增长是否意味着这种流行病(epidemic)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人们有很多猜测,他解释道,WHO在决定是否使用“全球性流行病”一词来描述流行病时,是基于对病毒的地理传播,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性及其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持续评估。
“目前,我们还没有目睹这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也没有看到大规模的严重疾病或死亡。”谭德塞表示,“这种病毒是否具有大流行潜力?绝对有。但我们到这一步了吗?根据我们的评估,还没有。”
谭德塞认为,现在疫情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国家,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新病例的突然增加确实令人担忧,不过,“现在使用‘大流行’一词不符合事实,但几乎肯定会引起恐惧。”谭德塞表示,现在也不是把精力放到用什么单词的时候,关注这件事无法阻止感染,也无法拯救生命。
WHO紧急卫生事务项目执行主管瑞安(MichaelJRyan)亦在记者会上解释,已经有一定数目的国家在向外传播疾病,现在是尽一切努力来为预防全球性流行病的发生做好准备的时候,但宣布这是一场全球性流行病还为时过早。
全球市场开启“避险模式”
之所以资本市场急转直下,一改过去几周的乐观景象,主要也是因为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开始转换。富达国际亚太区首席投资官安纳德(ParasAnand)告诉记者,过往出现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时,市场往往经过最初的波动后会再次回升,SARS及H1N1也确实走出同样的规律。
然而,这次最大的区别在于,上述两次疫情是出现在原本已累积较大跌幅的熊市之后,例如前者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者是全球金融危机,但我们现时却正处于历史上维持时间最长的牛市之中。此外,目前企业盈利前景持续恶化,投资者却憧憬政府及央行将因此而向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以缓和对经济的冲击及短期支持资产价格。不过,随着流动性推高资产价格的戏码重复上演,估值也明显升至过高水平,自然市场会出现调整。
从美债收益率的下行以及美元的强势便不难市场的强烈避险情绪,“股市近期仍会维持动荡,这也因为全球新增病例开始上升。”他称。
但强美元本身也会加剧全球市场压力。渣打全球宏观策略主管罗伯逊对记者表示:“美元大涨使市场担忧全球经济的韧性,强美元会导致融资环境收紧。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疫情防控的乐观迹象,但市场的担忧在于,全球复苏的力度或不及预期,后续市场可能又要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现实。”他称,欧元近期再创新低,其弱势会导致美元的抛售难以实现。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欧元的弱势更多是内生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生产数据都弱于预期,欧洲央行的鸽派论调又开始上升,降息支持经济的讨论升温。
不过,机构也建议,目前应该更理性地分析疫情的发展。“借鉴中国过去几周的经历,我们需要观察两大因素,以此判断市场的情绪是否已稳定——首先,新增感染人数需先开始下降,这表明全球政府采取的防护措施开始见效。其次,央行和政府的政策行动至关重要。”许长泰表示。
22日,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我们也在关注更严重的情景,即病毒传播持续时间更长、全球传播范围更广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持久。”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全球合作对遏制新冠疫情及其经济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疫情更持久且波及范围更大的情况下。为做好充分准备,我们现在应该识别医疗体系薄弱的脆弱国家面临的潜在风险。”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会后公报则显示,各国表示要“加强对疫情的全球风险监测”,并“随时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来应对风险”。
欧盟在近期的《2020年冬季经济展望》则指出,欧盟的推定基线是,在当前情况下,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所造成的冲击主要是指一季度,但其全球溢出效应相对有限。
英国智库牛津经济研究所则针对目前的新冠疫情做出一系列情景预测。该研究所指出,在其对全球经济基线的预测中,推定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对经济产生巨大但短暂的影响:疫情的暴发将使今年一季度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幅降至1.9%。
不过,牛津经济研究所谨慎地表示,目前情况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在研究了更长远的经济数据时间表后,该研究所的结论是,至少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清楚地看到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
A股展现韧性、人民币试探反弹
A股本周的表现之好和国际形成对比,事实上,在2月3日大跌后,A股几乎不断企稳反弹,面对近期的海外波动也波澜不惊。
周二,A股出现V型反弹,成交额再破万亿元,其中沪指跌幅从盘中的近3%收窄至0.6%,3000点失而复得。截至收盘,上证综指跌0.6%,收于3013.05点,盘中一度跌至2943.8点,跌幅达2.88%;深证成指涨83.7点,收于11856.08点;创业板指数涨1.03%,收于2287.31点。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霍伯(KristinaHooper)对记者表示,由于中国的形势正开始好转,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已经下降。更多工厂即将复工。复工率正在上升。中国股票以及那些在中国收入占比较重的全球股票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买入机会。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国内基金经理表示,未来成长股相对跑赢的结构性格局仍将持续,放松再融资能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化解企业经营中的流动性压力,尤其是以中小创为代表的成长型公司获益更大。事实上,从去年底以来成长股走势更强就是预期再融资政策将会松动。
未来,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可对经济增长减速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决定风险资产的走向。他称,“中国仍将推出更多政策,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将‘密切关注’形势发展,我认为这意味着美联储已准备好,并愿意在必要时作出‘保险性减息’。”
机构普遍预计,中国降准、降息有望持续,而今年财政刺激有望加码,2020年官方预算赤字率可能会从2019年的2.8%进一步提高到3%,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可能会由2019年的2.15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左右。目前政府已出台部分财税支持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各界预计人民币本周或面临较大抛压,但周二人民币维持稳定,并试图反弹,截至25日19:00,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报在7.0272附近,与前日基本持平。
未来,避险情绪会否持续还需观察。FXTM富拓中国市场分析师刘敏告诉记者,黄金作为近期风头最盛的避险资产,在录得本轮新高后,周一收盘大幅回落,日图形成“射击之星”走势,表明上方存在一定的卖盘或者结利盘。此外,美元指数在上周五已出现高位回落迹象,并于本周一刷新了回落低点。同时,欧元/美元日图也呈现底部反弹需求。避险情绪是否就此告一段落,又或许是市场在摇摆中最终重拾避险,接下来几日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