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1 18:07:12 来源:经济观察报
大金融引爆行情 华为概念股有戏!来新浪理财大学,听开年重磅专栏“交易日财经早报”。
原标题:经观头条 | A股新机遇:科技长牛正在起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一真 洪小棠 姜鑫一场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扰乱了企业和全民生产和生活的步伐,但也意外地催化了新经济产业的需求暴增。
在线问诊平台日均问诊量数倍增长,千亿互联网医疗市场迎来爆发元年;超两亿学生集体“上线”,在线教育平台收获大波流量红利;超过3亿用户复工,使用远程办公应用……正像17年前的非典带动了电商的崛起,这一次的新冠疫情也带来了产业“提速”升级的机遇。
敏感的资本市场在2020年首日开市暴跌7.72%后,也“意外”地扶摇直上,到2月20日一举站上3000点,两市成交额连续两日突破万亿大关。
资金们嗅到了长线布局中国科技产业的先机。开年至2月20日的18个交易日,A股行情迅速从消费切换到科技。芯片、半导体材料、特斯拉概念股涨幅超过40%,云办公涨幅超过30%。而传统的白酒、消费、家电受疫情冲击不同程度下滑。
科技板块的行情一方面受益于线下消费需求迅速向线上转移,在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看来,这个转移带来了一次移动互联网的大渗透,对这些科技企业而言,原来需要很多年培育的市场,一下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央行在节后降准一次,分别下调了逆回购和MLF利率,释放万亿流动性,支持产业经济的发展。证监会松绑再融资政策,缓解疫情下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紧张,吸引更多中长资金进入股市。
流动性助推下的行情极端分化,创业板指今年以来涨幅(21.62%)远远超过上证综指(-0.66%)。这一次的科技牛市在配套政策与环境机遇的支持下,有实际业务做支撑。面对快速崛起的“科技牛”,有机构认为高估值科技股虽有回调风险,但更关注业绩增速;也有机构相对谨慎,短期选择高位卖出涨幅较多的组合。
从中长期看,投资者更加笃定,未来中国的新核心资产大概率会出现在高科技领域。在南方信息创新基金经理郑晓曦看来,国家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无论是各种新兴战略产业规划的不断出台,还是科创板的迅速推出,都反映出高层对促进“硬科技”发展的决心和急迫性,政策、人才、资金、资源等都在向这些领域涌入。
和美国股市中有苹果、亚马逊这样一批长周期跑赢市场的优质科技公司中一样,在国家培育新经济的举措和这一次疫情危机的催化之下,中国的科技股长牛正在起步。
从保守到激进
春节之后,华南某私募基金经理王远(化名)果断调仓。受新冠病毒疫情冲击,上证指数节后第一个交易日(2月3日)暴跌7.7%,担心市场继续下跌持仓市值跌破预警线,王远“不计成本地砍了一半的股票”。抛掉的是其节前看好的基建和周期板块个股,而在中小盘股暴涨之下,他现在一半的仓位都在5G和半导体上。
“市场的情绪都在科技股上,不可能还在传统行业上等着慢慢‘爬坑’。去年底,有一批基金经理抄底基建和周期,和我一样拿了好久没赚钱。现在再回去买基建不太可能了,时间成本太高。基金经理每半年或者三个月就要考核一次,半年不赚钱问题很严重。”投资风格偏保守的王远说。在此前的采访中,王远一直坚定自己的投资风格——石油、航空、基建、有色,这次,他转向了风险更高的科技板块上。
A股从2月4日开始连续反弹,此后两周单边上涨迅速收复失地,在2月20日重返3000点上方。中小创反弹幅度明显超过沪深300等大盘指数,创业板指创下三年新高,中小板指亦创出近两年新高。
从行业板块来看,电子、计算机、新能源设备继续表现较好,医疗健康冲高后有所回落,地产、钢铁等偏周期板块和旅游餐饮交运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消费服务板块表现相对较弱。
疫情扰动之下的两级分化行情,扰乱了北京一家公募机构的股票布局。在此前经济弱复苏的预期之下,该公募机构重点配置了周期价值和金融股,目前也在慢慢调整策略——重点持仓个股加大波段操作力度,降低持仓成本,同时关注受经济负面影响较小的科技成长板块的长线布局机会。
该公募机构股票策略分析师认为,短期来看,资金技术面和市场风险偏好决定市场短期趋势。年初股票基金募集的资金主要流入偏科技成长板块,同时外围股票市场尤其是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不断上涨,市场普遍不看好消费服务板块,存量结构资金也向科技板块转移,促使科技板块持续跑赢市场。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发现,机构并没有因为企业延迟复工、经济复苏中断而降低持仓。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透露,节前的仓位一直是比较高的,虽然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存在剧烈异动,只在那一天有些焦虑,后来情绪影响在当天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之后市场慢慢企稳回升,而且中长期来看不会对市场趋势造成实质性的冲击,加上一系列的政策释放,未来的股票资产还是很具有吸引力的,操作上不但没有减仓,还在一些超跌的个股上选择了适当加仓。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机构权益类基金经理也表示,其在投资操作上并没有进行大幅的操作,依然坚定看好已经持有的投资标的,赚长期产业发展和公司成长的钱。
另有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短期的操作就是按兵不动,提高对波动的容忍度,布局融资新规落地后,一些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相关行业,同时适当加仓了疫后可能存在补偿性反弹的板块。
记者根据国金证券公募基金股票仓位测算统计,截至2月17日,股票型基金的仓位为91.55%,较上一季度增加1.42%,其中加仓基金数量181只,减仓基金数量87只。混合型基金整体仓位为72.08%,相比上季度增加1.29%,其中加仓基金数量1300只,减仓基金数量724只。根据国金证券测算,在管理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中,近期有8家公司的旗下基金选择了加仓,包括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等。
“旧王”与“新王”之争
机构投资者热情不减。A股在20日当天站上3000点,成交量突破万亿。基金发行火爆,科创主题基金疯狂吸金。2月18日,陈光明旗下睿远的新基金发行,计划募集60亿元,当日认购金额超过千亿,产品配售比例在5%以下。
对于今年市场的风格,投资者的关注点聚焦于“旧王”和“新王”之争上,即以白酒、家电为代表的旧王和以科技为代表的新王之争。
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认为,短期而言,可能新王更加占优,市场的主导风格目前是科技股来引导的,以半导体、云计算为代表的科技产业的景气程度确定性在向上。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包括公募、私募和险资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者发现,当下,A股的配置趋势大致是加仓5G、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成长股,部分机构加仓地产、基建、银行等低估值蓝筹,适当降低消费、交通、航空等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板块配置。
Wind数据显示,消费电子板块年初至今仅上涨3%,此前上涨最为强势的酒类、软饮料、保险、机场等板块分别下跌7.7%、9.9%、8.2%、9.6%、航空物流和食品板块也分别下跌了4%和2%。
市场风格极端分化,创业板和主板大幅背离。原因在于,一方面,为控制疫情而出台的强制封锁和隔离措施,延迟了经济复苏的步调,经济下行压力骤增,反过来倒逼政策托底,为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这次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是旅游、餐饮、消费、交通行业,而5G、半导体和新能源等板块受疫情影响较小,相反,在“宅经济”的催化之下,加速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流媒体等依靠电子科技产业的渗透率。
轩伟认为,这次疫情对业绩的影响大概如下,餐饮、旅游和消费,全年会下调20%-30%的营收预期,珠宝、百货大概下调10%-20%,白酒的影响在10%,非酒食品影响在5%-10%,而家电最小,大概在5%左右。
市场的共识是,这次疫情对科技股的影响有限,而流动性宽松还助推中小票走高。在政策宽松的情况下,科技成长股的弹性更大,将更加受益于加大力度的宽松政策。
节后不到20个交易日,央行已经三度降息。2月3日,央行创纪录开展了1.2万亿元逆回购操作,同时当期7天期和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双双下降10个基点。2月17日,央行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1年期MLF从3.25%下调10个基点至3.15%。2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4.05%,下降10bp;5年期以上LPR为4.75%,下降5bp。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是目前最要的“政策利率”,是影响当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基本坐标。
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利率下行也带来估值的回升。
这样的行情能持续多久?高科技题材是否会一直火热,板块轮动快速的A股市场风格会不会突然切换?而受疫情打压的消费白马何时翻身?
富达国际基金经理周文群认为,在今年基本面前景黯淡的前提下,现在支撑市场的因素主要是对后续持续流动性释放的预期,而这个预期是否会实现,它的力度是否到位,流动性最终去到哪里,这些因素都可能反过来增加市场的波动。虽然短期很难判断小盘股的强势会持续多久,但预计会随着经济见底回升的预期出现而结束。
科技股的估值普遍炒得比较高,存在一定泡沫。Wind数据显示,集成电路板块市盈率113倍、芯片板块市盈率103倍、云办公市盈率77倍、特斯拉概念股市盈率53倍。计算机软件、医药等板块表现相对比较温和,估值水平相对合理或略微偏高。
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北京某公募机构已经高位卖出组合短期涨幅较大的信息技术股、以及部分涨幅较高的医疗健康类股票。
上海觅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杨艳则认为,今年科技股这一主题,至少在上半年是不会改变的,但肯定是会有回调的风险,整体上回调的幅度不会特别大。现阶段优选一些季度盈利还在加速的科技股是最保险的,因为现阶段看 A 股的一些板块和行业,很难用绝对的估值去衡量它,更多的是看业绩是否还在加速。
华舟资产总经理刘艳楠表示,炒科技股相比估值更看重市值,很多科技股现在PB 10倍,PE百倍,过多考虑估值很难有超额收益。在诸多政策利好之下,A股有望走出一波快牛行情,上证指数有望涨到3500点至4000点之间,板块上看好科技和消费。复工之后,消费类个股会补涨,大金融、传统制造业会恢复,现在市场情绪这么强,科技题材股往下走的幅度也不会特别大。
而对于最近跌幅较大的消费股,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机构权益类基金经理表示,由于近期疫情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对旅游、餐饮、酒店、航空等上市公司的直接影响普遍较大,对一些制造业的复工也造成了一定冲击,但这类短期因素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总体,也不会改变市场中长期稳定增长的趋势,目前可以看到新增病例增速的拐点预期越来越近,全面复工和经济活动不久将恢复正常,市场也会回到原来轨道上。
多位机构人士认为,长期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会由科技和消费主导。富达国际基金经理周文群表示,中短期来看,消费板块在经济下行周期相比科技/医疗等行业确实会有更大的压力。近期市场对疫情的解读在消费和科技上出现明显分化:看空消费,看多科技。周文群表示,其对此相对谨慎,市场对5G等热点领域的期待过高,对科技需求(如手机产业链)的下行风险预计不足,短期来看科技板块估值偏高。
产业重构与升级
除了受流动性利好之外,科技股大涨也得益于疫情危机催化之下的中国产业升级加速的新机遇。A股这一轮风格的迅速切换,是市场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抢先反应。虽然受疫情扰动,中国经济几乎停滞,但是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都在催化中国新经济的快速崛起。
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观察到,疫情影响了所有面对面、需要租金、实体的行业,而对互联网、新的经济服务模式,则一下子提高了渗透率。比如,原来可能老人不喜欢网上购物,原来很多人排斥视频会议,现在一下子接受了,远程医疗也被证明很靠谱。对科技产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社会变化太慢。这场疫情带来观念的变化,带来一次移动互联网的大渗透,这个渗透是空前的、毫无死角的。
而这一渗透对投资的启示就是,新科技应用加速,相关公司的盈利大大提前。远程教育以前需要烧很多钱,现在可能很快实现盈利。原来需要很多年培育的市场,一下子发展起来。孙建波表示,成长股的机会是预期会出现的事情,这场疫情让人们发现催化得更快,来得更快,无论是运用本身还是技术层面本身。
在这场疫情的催化之下,一些企业主动寻求改变。餐饮企业西贝启动线上销售平台和外卖平台自救,企业微信和钉钉迅速扩容服务器应对激增的在线办公市场需求。不少线上教育机构免费提供线上课程,迅速提升用户数量。线上需求的暴增导致5G基站加速推进。
如果说非典教会了国人如何在网上买卖商品,那么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教会更多国人在网上买卖服务和远程工作。瑞银证券认为,鉴于增长的稀缺性,我们仍看好疫情后的结构性获益者,即数字化生态系统。我们模型投资组合中选出的看好包括了券商、建材/工业、医疗设备和科技公司,他们是政策放松/刺激的获益者。国内投资者超配中国科技板块,国内投资者看来对新冠肺炎疫情触发的长期增长更敏感:家庭、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攀升。
机构投资者对中国新经济充满期待。在万家行业优选基金经理黄兴亮看来,全球新的一轮产业周期开启,由5G推动的万物互联在未来将有很大期待空间;随着科技公司近年的突破发展,国内已出现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如消费电子,液晶面板、无人机等领域均处于全球的第一梯队,人脸识别渗透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市场。
另一方面,黄兴亮认为,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应用消费市场,这是国内科技企业发展的坚实后盾。从政策支持层面来看,鉴于贸易摩擦和技术竞争,政策面上营造出了扶持和重视本土科技企业成长发展的氛围,各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巨大。接下来国内科技公司的发展有可能会超出投资者的预期。未来相关企业的超预期表现将会成为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
新华资管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分为两大类——稳定盈利类和成长类。比如大消费属于典型的稳定盈利类行业,再比如电子板块属于典型的成长类行业,支持电子行业发展符合国家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导向。从行业发展趋势看,电子行业正在从人口红利产业转移走向更高价值链,一大批隐形冠军正在崛起,可以期待国内电子产业链走出长周期的持续繁荣。
很多投资者担心科技股的估值比较高。但是,南方信息创新基金经理郑晓曦认为,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股市涌现出一批优质龙头公司,更重要是一批长周期跑赢市场的优质科技公司,对国内市场发展具有很好映射作用:未来新核心资产会大概率会出现在高科技领域。
郑晓曦称,其背后的逻辑是中国产业升级箭在弦上,完成产业升级,才有机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升国际竞争力。另外,去年以来,贸易摩擦将中国的“进口替代”提到非常迫切的日程,而产业升级和进口替代都要依靠科技企业的发展。国家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政策、人才、资金、资源等都在向这些领域涌入,产业界的准备也比较充分,因此看好未来科技领域的前景。再者,在外资日益涌入情况下,A股资产估值或逐步向美股看齐。
在郑晓曦看来,2019年是信息科技投资的初始阶段,以5G通信制式的升级或带来新一轮科技浪潮。目前还是3-5年大周期的早期,所以中长期都看好信息科技创新的投资机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