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0 07:56:00 来源:和讯名家
在之后近一周的时间里,该事件不断发酵。不少企业、机构以及媒体宣布暂停或终止与火箭队的合作。
尽管如此,NBA总裁亚当·萧华(Adam Silver)并未引以为戒,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记者会上非但未表丝毫歉意,还支持了莫雷的所谓“言论自由”,NBA官网甚至还公开发布这一视频。
NBA网站发布萧华支持“言论自由”的视频
为此,10月9日,央视新闻发布评论员文章,提醒萧华应区分清楚“国家主权”与“言论自由”。
与此同时,9日上午,@上海市体育总会 发布消息,鉴于NBA联盟所属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日前发表的不当言论和NBA总裁萧华的不当表态,原定于10月9日18:00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举办的“2019NBA球迷之夜”球迷互动活动予以取消。
据美国商业新闻网站Quartz消息,此次“莫雷事件”为NBA带去了一道至少价值40亿美元的选择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
自毁“钱”程
面对NBA近期对“莫雷事件”的处理方式,有评论称:斯特恩花了30年打开的中国大门,被莫雷瞬间关上了,3天后,萧华又在门上加了一把锁。
据界面报道,1989年,NBA时任总裁大卫·斯特恩来到北京中央电视台,主动向接待的负责人介绍当时在中国毫无名气的NBA,并免费送上比赛录像。就这样,斯特恩带着NBA正式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1998年以前,NBA对中国实行很大程度上的优惠,官方甚至自掏腰包请央视的转播小组去现场直播明星赛和总决赛。
1994年,央视首次直播总决赛。1999年6月的NBA选秀大会上,王治郅被NBA的达拉斯小牛队在第二轮选中,两年之后正式登陆成为NBA亚洲第一人。
自2002年姚明加盟了火箭队后,NBA更是大力开发中国市场。2004年,姚明领军的休斯敦火箭队同国王队在上海进行一场季前赛,这是NBA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比赛。
2008年,NBA中国组织正式成立,主要业务包括传统的媒体分发业务、原创节目制作、产品许可或销售、互动游戏、营销和赞助。
据福布斯数据,2018年NBA在中国的市场价值约为40亿美元。
据统计,去年至少有8亿中国人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观看了NBA的各项比赛或是节目,而这一数字也达到了美国总人口数量的2.5倍。中国庞大的收视群体也为NBA带去了更多的中国赞助商以及合作。
NBA虽然没有明确统计过中国市场带来的收益,但据南加州大学体育商业学院执行董事戴维·卡特(David Carter)称,中国市场至少为NBA贡献了10%的收入,卡特还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国将会为NBA带去更多的收入,贡献率到2030年将会达到20%。卡特表示,“没有其他的市场能像中国市场这样为NBA带来如此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2
在华合作纷纷被叫停
在NBA的运营模式里,主要有四大经济支柱:直播或转播版权、门票、赞助和一切有关NBA的周边商品收入。其中,直播或转播的版权收益独占鳌头。
而NBA在中国的独家电视转播方央视体育,每年的电视转播费用就达到7000万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5亿元);今年7月,腾讯还斥资15亿美元与NBA完成5年续约。
而在萧华就“莫雷事件”表态后,10月8日,央视体育宣布暂停NBA赛事转播,腾讯体育也在当日下午宣布,暂停NBA季前赛(中国赛)的转播安排。
除此之外,NBA的赞助商收益亦是大头。而至10月9日记者截稿时,NBA中国官网上列出的25个官方合作伙伴中,已有安踏、长虹、携程、德克士、一嗨、康师傅、美菱、蒙牛、咪咕、吾尊、小赢科技和东风日产等12家企业宣布终止或暂停合作。
NBA中国官方合作伙伴
而此次踩雷的火箭队损失亦不容小觑。自2002年姚明加入,火箭队就成为了NBA最赚钱的球队之一。
在2002-2003赛季,火箭队的市值上涨至2.55亿美元。虽然此后姚明离开了火箭队,但后者仍然是中国赞助商最热爱的赞助对象。据统计,2017年,火箭队的中国赞助商数量提升至12个,占总收入比重的20%。有媒体做了粗略估计,如果火箭队失去中国赞助商,就意味着至少失去了4亿元赞助费。
与此同时,国内主流电商平台纷纷下架了火箭队的相关产品,包括淘宝、京东、苏宁等都已经无法显示“火箭队”的相关搜索结果,京东甚至还下架了“NBA”的相关商品。
京东下架“NBA”以及“火箭队”相关产品
3
嘴硬还要求理解?
10月9日凌晨,萧华连夜赶到上海,拟参加原定于10月9日在上海东方体育中心举办的“2019 NBA球迷之夜”活动。他还表示,希望中国球迷和赞助商能够看在30年感情的份上,多多理解NBA的立场。
但上海市体育总会目前已叫停了上述活动。
相比萧华的态度,NBA中国媒体转播部副总裁张育军则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0月8日晚间,张育军发表微博称,“相信NBA的最高管理层一定能给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答案。”
至于面对40亿美元的选择题,NBA的总裁以及股东们打算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 张者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金融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