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8 09:02: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9月底,资金价格指标上演“过山车”式行情。分析人士指出,在跨季后,资金面回暖势头明朗,预计10月中上旬市场资金面将处于较宽松状态,下旬资金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流动性操作,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将是看点,预计10月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会小幅下移。
季末效应勉强完成“打卡”
9月末,银行间资金价格指标普遍走高,在季末效应影响下呈现典型的脉冲现象。比如,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1,9月29日加权价为1.23%,创7月8日以来最低值,9月30日加权价达2.66%;9月30日,更有代表性的7天期回购利率DR007的加权价报2.85%,创5月29日以来新高,但就在9月27日,DR007还低至2.38%,亦为7月8日以来最低值。
季末监管考核是货币市场无法回避的一大考验。不过,今年9月的季末效应也仅仅是到月底最后一两日才有所显现,无非是在平静的资金面上激起些许涟漪,没有改变流动性平稳跨季的事实。从市场机构反馈看,除最后一两日,9月下旬资金面呈逐日趋松态势,短期流动性甚至一度相当充裕。
这也可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和力度调整上看出端倪。9月下旬,央行逆回购交易规模从先前的千亿元量级逐渐缩减至两三百亿元,从9月29日开始暂停操作。由于投放量不及到期回笼量,公开市场操作从9月25日开始转向净回笼资金。众所周知,央行逆回购操作主要用于调节短期流动性边际余缺,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下降并转向净回笼,恰恰说明市场上流动性供求好转,对央行流动性支持的需求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可能与全面降准资金释放到位有关,另一方面得益于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的支持。
资金面转暖无悬念
往后看,资金价格脉冲后的回落不可避免,10月中上旬资金面转暖相当确定,有望成为四季度流动性宽松的一段时期。
一是因为季末扰动因素消退后,流动性将迎来季节性回暖;二是经过9月中降准和月末财政支出,银行体系可用资金得到充实,流动性“水位”上涨。9月央行实施全面降准,释放约8000亿元长期流动性,加上季末财政库款拨付形成的流动性供应,流动性总量应比8月末出现较明显提升。央行9月29日、30日的公告均指出,季末财政支出力度较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已处于较高水平。
7月初,市场资金面一度宽松,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纷纷跌至历史极低位置,
其中DR001最低跌至0.84%,DR007最低跌至1.91%。在这背后,季末流动性总量提升与季初流动性自我修复扮演了关键推手的角色。
分析人士指出,“十一”假期过后,曾在7月初造就资金面宽松的两大因素同样存在,加上现金回流银行体系的助力,10月中上旬资金面趋宽松前景明朗,货币市场利率有望下行,尤其是那些在9月底上行比较明显的期限品种。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十一”假期后,银行体系将面临央行逆回购集中到期与存款准备金补缴等影响,资金面回暖趋势比较明确,但货币市场利率跌破7月初低点可能性不大。
10月TMLF操作很关键
由于是季度首月,10月往往是税收大月,下旬财税清收入库易引起流动性波动,应是当月流动性面临的最大扰动因素。税务部门明确,因10月1日-7日放假7天,10月申报纳税期限顺延至24日。根据以往经验,大约从21日开始,税期因素对流动性扰动将加大。
按目前形势看,预计外汇因素也会给10月流动性供求带来一定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0924.31亿美元。另外,政府债券发行缴款也会推高10月财政库款规模,但10月已进入传统发行淡季,预计政府债券发行量不大。综合考虑,天风证券固收研究团队预计,10月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会面临一定缺口。在这一局面下,10月下旬资金面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流动性操作,而定向降准的实施和TMLF操作是两大看点。
央行已透露,9月宣布的定向降准措施将在10月、11月分两次实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央行通常是在季后首月第四周进行TMLF操作,因此10月第四周央行大概率会开展TMLF操作。由于适逢本月税期高峰,又临近月末时点,10月这一次TMLF操作变得相当关键,预计届时央行将通过TMLF和逆回购组合操作对冲税期等因素的影响。
总体上看,10月资金面大概率会呈现中上旬偏松、下旬略紧的变化,资金面仍将以合理宽松为主要特征。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三次例会进一步确认“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明确宏观调控转向“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此次例会也强调“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经济仍存在韧性、物价面临结构性上行压力情况下,货币政策和流动性不可过于宽松,短期内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政策利率下调可能性不大,而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空间在相当程度上将受限于政策利率的稳定,预计10月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会在9月水平上有所下移,但幅度不会太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