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2 18:18:3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随意造谣会带来什么后果?
今年3月29日(周五)傍晚,一则假冒新华社记者发布的“4月1日起降准”的谣言在微信群流传开来。
当天人民银行迅即出面澄清,指出该消息不实,阻止了谣言继续大范围扩散。央行也已就此事正式致函公安机关,请就此次编造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现在案件已查明,而真相也令人惊讶。据记者了解,此谣言为时任工行上海分行行长助理的陈某编造,并发布在微信群中,随后群内成员将该信息转发。
然而,社交媒体的传播效果已非人们所能想象,尽管是在小群里散发,其传播是爆炸性的裂变,谣言传播很快大面积扩散。
据记者了解,对此类行为,公安机关已依法对陈某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陈某也被工作单位开除党籍、开除行政职务。
但随意造谣货币政策的类似事件却屡禁不绝,今年8月,网上再次出现以中证网为来源的央行降息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9年8月1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记住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0.25个百分点至1.25%(中证网)。”随后中证网进行了辟谣。
这一消息再次迅速传开,扰乱了市场秩序。据记者了解,央行对此事也已报公安机关。
对于类似事件,一位专家分析,社交媒体的崛起,信息传播的规律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交媒体高速发展,谣言在网上会比现实世界传播的还要快,甚至有时候负面影响产生太快,都没法澄清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关注。而一些机构人士更加深有体会,部分自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传播对他们产生了比较大的困扰,“对公众的信息传播是持牌机构行为还是人人都可以做?信息发布不加核实,转载也不需要核实,这样谣言传播极其快,尽管源头删除了,但转载太多了无法消除影响,我们经常毫无办法。”
但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并非法外之地,我国法律对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有明确的规定和罚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规定,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对有下列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其中行为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14修正)》第七十八条:禁止国家工作人员、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禁止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市场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2018 今日中国财经 版权所有